最近在網路上常看到「bc意思」這個詞,其實它在不同場合有完全不同的解釋呢!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bc這個縮寫到底有哪些常見用法,才不會搞混鬧笑話啦~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歷史課本上的BC,全寫是Before Christ,也就是「公元前」的意思。跟AD(Anno Domini)剛好是相反的,這個用法從中世紀就開始了。不過現在國際學術界為了宗教中立,越來越多改用BCE(Before Common Era)來代替BC,但其實兩個指的都是同一個時間系統喔!
縮寫 | 全稱 | 意思 |
---|---|---|
BC | Before Christ | 公元前 |
BCE | Before Common Era | 公元前(宗教中立版) |
AD | Anno Domini | 公元後 |
另外在電腦檔案格式裡,.bc!這種副檔名通常是下載未完成的檔案,像是用迅雷這類軟體下載到一半的暫存檔。這種時候不要直接點開,等它下載完自動變成正常格式比較安全。說到這個,前陣子我朋友就因為急著看影片,強行打開.bc!檔結果整個檔案壞掉,真的是欲速則不達啊~
在物流業界,BC又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意思。貨運常會聽到「更新BC」,這裡的BC是指Booking Confirmation(訂艙確認),跟SO(Shipping Order)雖然都是貨運文件,但SO是船公司發的裝貨通知,BC則是貨代確認訂艙成功的文件。搞錯的話可是會影響出貨流程的,做貿易的朋友要特別注意!
還有啊,在紙箱包裝規格裡EB坑和BC坑都是瓦楞紙板的種類,BC坑的楞高約3mm,比EB坑的4mm稍矮一些,強度也不一樣。常寄貨的朋友可能會發現,有些比較精緻的商品包裝會用BC坑,因為它比較平整適合印刷,而需要耐壓的就會選EB坑。這些細節都是學問呢!
1. 什麼是BC?歷史課本常見的縮寫原來是這個意思。每次翻開歷史課本都會看到「BC」這個縮寫,但你真的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嗎?其實BC是英文「Before Christ」的縮寫,中文翻譯就是「公元前」,用來表示西元前的年份。這個用法源自西方基督教文化,以耶穌基督誕生那年作為紀元的起點,往前推算就是BC的年代。
說到BC的由來,就不得不提到公元紀年法的發明者——6世紀的羅馬修士迪奧尼修斯。他為了計算復活節日期,決定以耶穌誕生那年作為公元1年(雖然後來考證發現他算錯了4-6年)。這個系統後來被廣泛採用,成為國際通用的紀年方式。有趣的是,現在學術界為了避免宗教色彩,也常用「BCE」(Before Common Era)來替代BC,但意思完全相同。
縮寫 | 全稱 | 中文意思 |
---|---|---|
BC | Before Christ | 公元前 |
BCE | Before Common Era | 公元前 |
AD | Anno Domini | 公元 |
CE | Common Era | 公元 |
在使用BC標記年份時要注意,它和AD的計數方式是相反的。比如公元前500年寫作500 BC,而公元500年則是AD 500。還有一個冷知識:因為沒有公元0年,所以公元前1年直接接續公元1年。這種紀年方式雖然方便,但在研究中國古代史時要特別小心,因為我們傳統上是用帝王年號或干支紀年,轉換時容易出錯。
現在你知道BC是什麼意思了吧?下次在歷史課本或紀錄片裡看到這個縮寫,就不會一頭霧水了。不過要提醒大家,雖然BC/AD系統很常用,但不同文明都有自己的紀年方式,像伊斯蘭曆、猶太曆等,都是了解歷史的重要參考。
2. BC跟AD怎麼分?台灣學生都該知道的紀年法
各位同學在歷史課本上一定常看到「BC」跟「AD」這兩個縮寫吧?這其實是西方常用的紀年方式,但很多台灣學生剛接觸時都會搞混。今天就來用最生活化的方式,幫大家搞清楚這兩個重要的時間標記!
首先要知道,「BC」是英文「Before Christ」的縮寫,意思是「基督誕生前」;而「AD」則是拉丁文「Anno Domini」的縮寫,意思是「主的年份」。簡單來說就是以耶穌誕生那年作為分界點,誕生前就是BC,誕生後就是AD。不過現在國際上為了宗教中立,也常用「BCE」(Before Common Era)和「CE」(Common Era)來代替。
縮寫 | 全稱 | 意思 | 對應中文 |
---|---|---|---|
BC | Before Christ | 基督誕生前 | 西元前 |
AD | Anno Domini | 主的年份 | 西元 |
BCE | Before Common Era | 公元前 | 西元前 |
CE | Common Era | 公元 | 西元 |
舉個實際例子幫助理解:如果說「西元前221年」,就是「221 BC」;而「西元2025年」就是「AD 2025」。有個小訣竅可以記住:BC的數字是倒著數的,越早的年代數字越大;AD則是順著數,數字越大離現在越近。比如「300 BC」比「200 BC」還要早100年,但「AD 200」比「AD 300」早了100年。
在台灣我們習慣用「民國」紀年,但國際上還是以BC/AD為主。像是今年2025年,就是民國114年,同時也是AD 2025。知道這些紀年法的轉換,以後看國際新聞或歷史資料時就不會一頭霧水啦!特別是準備大考的時候,這個基礎概念一定要記清楚。
3. 為什麼西方用BC/AD?台灣人看世界史的小知識。每次看到歷史課本上標註的”BC”或”AD”,總覺得有點距離感對吧?其實這套西方紀年系統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今天就來聊聊這些英文縮寫背後的故事。
首先要知道,BC是”Before Christ”(基督前)的縮寫,AD則是拉丁文”Anno Domini”(主的年份)的縮寫。這套系統是6世紀時一位叫狄奧尼西的修士發明的,原本是為了計算復活節日期,後來慢慢變成西方通用的紀年方式。有趣的是,雖然現在全球都在用,但其實連西方學術界也開始改用BCE(Before Common Era)和CE(Common Era)這種更中性的說法了。
對我們台灣人來說,最直觀的差異就是年份的計算方式。比如說:
紀元系統 | 範例年份 | 意義說明 |
---|---|---|
西元(AD) | 2025年 | 現行國際通用年份 |
公元前(BC) | 300年 | 代表西元前300年 |
民國紀年 | 114年 | 台灣常用紀年方式 |
在台灣,我們同時會接觸到西元、民國和農曆三種紀年方式。特別是讀世界史的時候,BC/AD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理解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比如知道羅馬帝國在西元前27年建立(27 BC),就能馬上判斷它比漢朝(206 BC–220 AD)晚一點點成立。這種時間對照在學習不同文明發展時特別實用。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個常見的誤解:很多人以為AD是”After Death”(死後)的縮寫,其實不是喔!AD是從傳說中耶穌誕生那年開始算的,跟耶穌去世沒關係。這也是為什麼西元1年後面緊接著就是AD 1年,中間沒有所謂的”0年”存在。這種設計在計算跨越BC/AD的時間長度時要特別小心,比如從5 BC到AD 5其實只有9年,不是直覺以為的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