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對中國來說是個特別的年份,那時候發生了好多影響深遠的事情。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年份背後的故事,順便也講講現在很紅的茅台1935酒款,讓大家更了解這個數字的意義。
說到1935年,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紅軍長征了。那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這可是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重要轉折點。同時間,國民政府也在推動新生活運動,想改變老百姓的日常習慣。這些歷史事件都讓1935年顯得格外特別,就像個充滿變動的時代縮影。
現在市面上很夯的茅台1935,其實就是向這個年份致敬的酒款。這款酒的定位在茅台產品線中算是中高階,價格比普通飛天茅台親民些,但品質又比一般系列酒來得講究。來看看這張簡單的比較表:
酒款 | 價格區間(人民幣) | 酒精度 | 特色 |
---|---|---|---|
茅台1935 | 1000-1500 | 53% | 紀念酒款,口感醇厚 |
飛天茅台 | 2500-3000 | 53% | 經典款,產量有限 |
茅台王子酒 | 300-500 | 53% | 入門款,性價比高 |
買茅台1935最怕遇到假酒,這裡教大家幾個簡單的辨識技巧。首先看瓶蓋,真品的防偽標籤會有立體感,摸起來有凹凸紋路;再來注意瓶身的「國酒茅台」四個字,真品的字體邊緣很清晰,不會有模糊的情況。最後聞香氣,正品茅台1935有種特殊的醬香味,假酒通常模仿不來這種層次感。
那年頭除了政治大事,文化界也很熱鬧。1935年,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上映,開啟了國產電影的新紀元。同時間,上海灘的歌舞廳文化正盛行,周璇這些大明星就是在那個年代紅起來的。可以說1935年不只是個歷史節點,更是中國現代文化開始萌芽的重要時期。
1935年台灣發生哪些重要歷史事件?在地人告訴你
講到1935年的台灣,那時候還是日治時期,發生了不少影響深遠的大事。讓我這個在地人來跟你分享幾個關鍵事件,這些都是老一輩台灣人記憶中很重要的歷史片段。
首先最值得提的就是「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台灣博覽會」,這是日本政府為了慶祝統治台灣40週年舉辦的超大型活動。整個博覽會從10月10日開到11月28日,在台北、台中、台南三地同時舉行,吸引了超過300萬人次參觀!當時的台灣人第一次看到這麼盛大的展覽,很多新奇的科技和建設都在這裡亮相,像是自動販賣機、霓虹燈這些東西,對當時的台灣人來說簡直是未來世界。
同一年還發生了影響台灣教育的大事:
事件 | 日期 | 影響 |
---|---|---|
台北帝國大學(今台大)增設醫學部 | 4月 | 台灣高等醫學教育正式開始 |
新竹-台中地震 | 4月21日 | 造成3,276人死亡,是台灣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地震之一 |
說到那場大地震,真的是老一輩台灣人永遠的痛。發生在清晨6點多,規模7.1,震央在新竹關刀山一帶。整個新竹、台中地區災情超級嚴重,光是倒塌的房屋就超過1萬7千棟。日本政府後來還特別制定了《台灣震災預防調查會規程》,開始系統性地研究台灣的地震問題。
另外在交通建設方面,1935年基隆港完成了第二期擴建工程,讓台灣的對外貿易更加便利。同時縱貫鐵路也開始進行改線工程,把一些彎曲的路段拉直,火車可以跑得更快了。這些建設雖然是日本人為了殖民統治需要做的,但確實也讓台灣的基礎建設往前邁進一大步。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茅台1935到底值不值得買?老饕真心話分享」,作為一個喝過不少茅台的老酒鬼,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款酒的實際體驗。茅台1935算是茅台系列裡的中高階產品,定位在飛天茅台之下,但價格也不便宜,一瓶動輒要價四、五千台幣,所以很多人買之前都會猶豫再三。
先說說它的口感,茅台1935的醬香表現確實不錯,入口綿柔,尾韻帶點甜味,喝起來比普通茅台更順口。不過老實說,如果你是追求「茅台味」的那種老饕,可能會覺得它少了點傳統茅台那種濃烈的衝勁。下面整理幾個重點給大家參考:
項目 | 優點 | 缺點 |
---|---|---|
香氣 | 醬香醇厚,帶有淡淡果香 | 缺乏傳統茅台的爆香感 |
口感 | 入口綿柔,尾韻回甘 | 層次感不如飛天茅台鮮明 |
價格 | 比飛天茅台便宜約30% | 仍屬高價位,CP值見仁見智 |
收藏價值 | 包裝精緻,適合送禮 | 增值空間不如限量版茅台 |
個人覺得這款酒最適合兩種人:一種是想體驗茅台風味但預算有限的小資族,另一種是喜歡柔和醬香的老饕。我自己平常喝的話,會覺得這個價位帶其實還有其他選擇,像是郎酒或習酒的某些高階款也不錯。但如果是要送禮或收藏,茅台1935的紅色包裝確實挺體面的,拿出來請客也夠面子。
另外提醒大家,現在市面上假酒很多,買的時候一定要找信得過的管道。我有朋友之前在網路上貪便宜買到假貨,開瓶一喝整個味道都不對勁,真的是花錢買罪受。建議可以直接去菸酒專賣店或百貨公司專櫃,雖然價格硬一點,但至少有保障。
1935年全球經濟大蕭條如何影響台灣?這個問題其實要從1929年開始說起,當時全球經濟崩盤的衝擊波,到了1930年代中期才真正重創台灣。那時候台灣還是日本殖民地,整個經濟體系都被綁在日本這艘大船上,當日本經濟沉下去的時候,台灣當然也跟著遭殃。
最慘的就是農民跟工人啦!台灣當時主要靠出口糖、米這些農產品賺外匯,但國際價格暴跌,日本又拼命壓低收購價,農民根本活不下去。工廠也倒一堆,失業率飆高,街上到處都是找工作的人。那時候的台灣人真的很苦,連吃飯都成問題。
影響層面 | 具體情況 | 嚴重程度 |
---|---|---|
農業 | 糖、米價格暴跌,農民收入銳減 | ⭐⭐⭐⭐⭐ |
工業 | 工廠倒閉潮,失業率飆升 | ⭐⭐⭐⭐ |
民生 | 物價飛漲,基本生活困難 | ⭐⭐⭐⭐⭐ |
社會 | 治安惡化,犯罪率上升 | ⭐⭐⭐ |
日本政府為了救經濟,在台灣推行所謂的「產業合理化」政策,其實就是變相壓榨台灣人啦!強迫農民改種更賺錢的作物,把很多小工廠合併成大企業,結果錢都被日本財團賺走,台灣人還是很窮。那時候很多台灣人被迫去南洋或日本打工,形成一波移民潮。
說到物價就更誇張了,1935年的米價比1929年漲了快兩倍,但工資根本沒漲多少。老百姓為了省錢,連地瓜籤都變成主食,白米飯根本是奢侈品。有些家庭甚至一天只吃一餐,餓到受不了就去偷農作物,社會治安當然跟著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