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覺得心情特別灰暗,就像台北連日陰雨的天空,怎麼也看不到陽光。明明生活一切如常,卻總有種說不上來的悶,連最愛的Netflix新劇都提不起勁追。這種時候,我發現自己會不自覺地反覆點開那些已經看過的老片,彷彿熟悉的劇情能帶來一絲安全感。
有時候這種情緒來得莫名其妙,就像下面這個表格裡列出的狀況,明明都是小事,卻能讓整個人down到谷底:
觸發點 | 具體表現 | 持續時間 |
---|---|---|
週日晚上 | 想到明天要上班就胸口悶 | 2-3小時 |
看到社群動態 | 覺得別人都過得比自己精彩 | 半天到一天 |
陰雨天氣 | 連起床刷牙都覺得費力 | 一整天 |
工作卡關時 | 懷疑自己能力不足 | 直到問題解決 |
記得有次加班到深夜,走出辦公室發現整棟大樓只剩我一個人,那種孤獨感突然排山倒海而來。手機滑開Netflix想轉移注意力,卻連選片都覺得煩躁,最後只是機械式地重播《百年孤獨》改編劇的某個片段。劇中角色說的那句「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在那個當下聽起來特別刺耳。
這種時候連平常最依賴的3C產品都變得令人厭煩。Samsung DeX模式轉來轉去也找不到想看的內容,Prime Video和HBO的推薦清單全都像在嘲笑自己的低落。有時候甚至會莫名對Xbox 360上的Netflix圖示發呆,想著十年前追劇的單純快樂怎麼就回不去了。
當你心情灰暗時,該如何自我調適?這大概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課題。台灣生活步調快、壓力大,有時候明明沒發生什麼大事,就是覺得整個人悶悶的,做什麼都提不起勁。這種時候與其硬撐,不如試試這些在地人都很受用的小方法,讓自己慢慢找回好心情。
首先,讓身體動起來真的很有效。不用逼自己去健身房,光是走到巷口超商買杯飲料、到公園散步十分鐘,或是跟著YouTube跳個簡單的健身操,都能讓身體分泌快樂荷爾蒙。我常推薦朋友試試「7-11療癒法」——挑間有座位區的門市,買杯熱美式坐在窗邊看人來人往,那種平凡的日常感反而很能安定情緒。
再來,整理環境是個神奇的方法。心情亂的時候,把房間裡堆積的雜物收一收、擦擦桌子、換床單,做完會發現心裡也跟著清爽起來。台灣潮濕,順便開除濕機讓空間變得乾爽,體感溫度降個兩度,整個人的煩躁感就少一半。
心情類型 | 推薦活動 | 所需時間 |
---|---|---|
焦躁不安時 | 摺衣服/整理抽屜 | 15-30分鐘 |
孤單感來襲 | 泡澡+聽podcast | 40分鐘 |
工作壓力大 | 手沖咖啡+寫待辦清單 | 20分鐘 |
飲食調整也很重要,但別以為要吃得超級健康。台灣到處都是美食,與其壓抑食慾,不如聰明吃:夏天來碗挫冰加煉乳、冬天喝熱甜湯,或是買包鹹酥雞配啤酒(適量就好),這種小確幸能快速提振精神。記得避開「邊滑手機邊暴食」的陷阱,專心享受食物才能真正放鬆。
最後想說,允許自己暫時當個廢人沒關係。台灣人太習慣拚命了,有時候躺在沙發上追劇、打手遊到半夜,或是請假睡整天,都是很合理的自我修復方式。關鍵是要對自己溫柔點,像對待好朋友那樣說:「你今天已經很努力了,休息一下沒問題的。」
為什麼我們總在雨天感到特別憂鬱?
最近午後雷陣雨下個不停,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心情也跟著陰沉沉的?為什麼我們總在雨天感到特別憂鬱?這其實跟我們的身體反應和環境變化有很大關係。科學研究發現,雨天缺少陽光會影響大腦分泌血清素,這種被稱為「快樂荷爾蒙」的物質一旦減少,人就容易感到低落。而且雨聲雖然有助眠效果,但持續不斷的滴答聲也會讓人產生孤獨感,就像被關在家裡一整天那樣悶。
台灣的雨季特別容易讓人情緒波動,除了生理因素,還跟我們的生活習慣有關。看看下面這個表格就知道雨天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有多大:
影響層面 | 具體表現 | 台灣人常見反應 |
---|---|---|
外出活動 | 行程被迫取消 | 覺得很掃興、煩躁 |
工作效率 | 辦公室光線昏暗 | 容易分心、提不起勁 |
身體感受 | 濕氣重、關節痠痛 | 整個人懶洋洋的 |
社交互動 | 減少見面機會 | 產生孤單寂寞感 |
雨天的低氣壓還會讓身體不自覺地緊繃,特別是住在台北盆地的人,那種悶熱潮濕的感覺更明顯。我記得有次連續下了一週雨,洗衣機裡的衣服怎麼晾都乾不了,整個房間都是霉味,心情真的會差到極點。而且下雨天視線不好,騎機車要特別小心,這種緊繃感也會累積成無形的壓力。
有些人反而很愛雨天,覺得窩在咖啡廳聽雨聲很浪漫。但對大多數通勤族來說,雨天就意味著塞車、鞋子進水和遲到的風險。特別是颱風季節,看著新聞報導災情,那種無力感也會加重憂鬱情緒。心理師朋友告訴我,這時候最需要刻意安排一些室內活動,像是做瑜伽或看部喜劇片,才能避免被天氣牽著鼻子走。
誰最容易在深夜陷入低潮情緒?這個問題其實跟生活型態和性格特質有很大關係。夜深人靜的時候,有些人特別容易陷入負面思考的漩渦,明明白天還好好的,一到深夜就開始胡思亂想,甚至覺得人生好難。這種情況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常見,尤其是以下這幾種人,更容易在深夜被低潮情緒襲擊。
根據心理學研究和實際觀察,我們整理出幾種深夜低潮的高風險族群:
類型 | 特徵 | 常見情境 |
---|---|---|
完美主義者 | 對自己要求過高,容易反覆思考白天的失誤 | 躺在床上回想今天哪裡做得不夠好 |
孤獨感較重的人 | 缺乏親密關係支持,深夜時特別感受到寂寞 | 滑手機看到別人聚會照片時觸景傷情 |
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 | 下班後仍無法擺脫工作思緒,容易焦慮明天的事情 | 明明很累卻因為擔心工作而失眠 |
敏感型人格 | 對他人言語和環境變化特別在意,容易過度解讀 | 反覆思考白天某句話是否得罪人 |
夜貓子 | 生理時鐘導致深夜特別清醒,但周遭沒人可說話 | 獨自看劇到凌晨突然感到空虛 |
這些族群有個共同點,就是深夜時段容易陷入「反芻思考」的狀態。所謂反芻思考就像牛吃草一樣,把白天發生的事情不斷拿出來咀嚼,而且特別容易聚焦在負面的事情上。比如說完美主義者可能會一直想著今天報告哪裡講得不好,敏感型人格則可能糾結於同事隨口說的一句話。這種時候如果又剛好是一個人獨處,沒有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低潮情緒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白天忙著應付各種事情,根本沒時間好好處理自己的情緒。等到晚上終於有空獨處時,那些被壓抑的情緒就會一股腦湧上來。加上深夜環境安靜,社交媒體上的動態也變少,更容易讓人產生「全世界都睡了只剩我醒著」的孤獨感。這種時候如果又看到別人po出看似完美的生活照,對比自己的現狀,低潮感就會更加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