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每次讀到這句詩詞,腦海中就會浮現台灣這片土地上的壯麗景色。從阿里山的日出雲海到太魯閣的峽谷奇觀,再到墾丁的碧海藍天,台灣的美景真的讓人忍不住想用相機記錄下來,更讓許多攝影愛好者、登山客為之瘋狂。這些年來,我也走遍台灣各地,發現每個角落都有它獨特的魅力,難怪會吸引這麼多人前來朝聖。
說到台灣的自然景觀,不得不提到幾個經典的打卡勝地:
景點名稱 | 特色亮點 | 最佳造訪季節 |
---|---|---|
阿里山 | 日出、雲海、森林鐵路 | 秋冬 |
太魯閣峽谷 | 大理石峽谷、步道系統 | 春秋 |
墾丁 | 白沙灣、珊瑚礁、水上活動 | 夏季 |
合歡山 | 高山杜鵑、星空、雪景 | 四季皆宜 |
記得第一次去阿里山看日出的時候,凌晨三點就起床搭小火車,雖然很累,但當太陽從雲海中升起的那一刻,真的覺得一切都值得了。這種感動,大概就是古人所說「折腰」的感覺吧!台灣的山林海洋就是有這種魔力,讓人願意付出時間與體力,只為一睹它的風采。
除了自然景觀,台灣的人文風情也很有魅力。像是九份的山城老街、台南的古蹟小吃,或是台東的原住民文化,都讓這片土地更加豐富多彩。有時候走在這些地方,會突然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願意為台灣停留,甚至定居下來。畢竟能在這樣美麗的地方生活,誰不想呢?不過要提醒大家,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要記得保護環境,讓這片多嬌的江山能夠永遠美麗下去。
毛澤東何時寫下『江山如此多嬌』這句經典詩詞?這個問題其實跟一幅著名的畫作有關。這句詩出自毛澤東1936年創作的《沁園春·雪》,但真正讓它廣為人知的是1959年傅抱石與關山月合作的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畫作題名正是取自這句詩。
說到《沁園春·雪》,這首詞是毛澤東在長征結束後創作的。當時紅軍剛抵達陝北,毛澤東站在黃土高原上,望著北國風光,寫下這首氣勢磅礡的詞作。其中「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這句,既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麗,也抒發了革命者的豪情壯志。
這首詞在當時並沒有立即發表,直到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才首次公開。毛澤東將這首詞抄贈給詩人柳亞子,隨後在《新華日報》發表,立即引起轟動。國民黨方面甚至組織文人寫詞想要壓過毛澤東,但都沒能超越這首《沁園春·雪》。
時間 | 事件 |
---|---|
1936年2月 | 毛澤東在陝北創作《沁園春·雪》 |
1945年10月 | 重慶談判期間首次公開發表 |
1957年1月 | 《詩刊》創刊號正式發表該詞 |
1959年 | 傅抱石、關山月合作完成《江山如此多嬌》 |
有趣的是,雖然這句詩早就寫成,但真正讓它家喻戶曉的還是那幅掛在人民大會堂的巨畫。畫作完成時,周恩來總理親自提議用「江山如此多嬌」作為畫名,毛澤東也親筆題寫了這六個字。從此,這句詩與這幅畫就密不可分,成為新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之作。
這首詞的創作背景也很有意思。當時正值寒冬,毛澤東率領紅軍東征,在陝北清澗縣袁家溝暫駐。望著漫天飛雪,他詩興大發,在窯洞裡點著油燈寫下這首詞。據身邊工作人員回憶,毛澤東寫完後非常滿意,還反覆吟誦了好幾遍。詞中「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壯闊景象,正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到底在講哪些歷史人物?這句話出自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表面上描寫北國雪景,實際上暗藏對歷代英雄的點評。這句詩用「折腰」這個動作,生動表現出那些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在時代洪流中也不得不低頭臣服的意象。
說到這裡,大家一定很好奇到底哪些英雄被「點名」了。其實詩中提到的都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讓我們用表格來整理一下:
詩句引用 | 對應歷史人物 | 主要事蹟簡述 |
---|---|---|
秦皇漢武 | 秦始皇、漢武帝 | 統一中國、開疆拓土 |
唐宗宋祖 | 唐太宗、宋太祖 | 貞觀之治、陳橋兵變建立宋朝 |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 成吉思汗 | 建立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 |
這些人物個個都是改變歷史走向的狠角色,但毛澤東用「稍遜風騷」、「只識彎弓射大雕」等評價,暗示他們在文治方面還有所欠缺。特別有趣的是成吉思汗,這位讓歐洲人聞風喪膽的「上帝之鞭」,在詩中卻被調侃只會射箭,這種對比實在耐人尋味。
我們仔細看這些被點名的人物,會發現他們都有幾個共同特徵:首先是武功顯赫,幾乎都完成過統一或大規模征戰;其次在文治方面確實相對薄弱,比如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晚年巫蠱之禍等。這種「重武輕文」的傾向,正好呼應了毛澤東想要表達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含義。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這首詩寫於1936年,正值抗日戰爭前夕。毛澤東透過對歷史人物的臧否,其實是在為當時的時代精神定調。那些曾經讓英雄折腰的江山,如今正面臨新的歷史轉折點,而這背後的深意,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句詩幾乎每個華人都能朗朗上口,為什麼這句詩能成為華人世界傳誦的經典名句?其實不只是因為它簡單好記,更重要的是它用最平凡的畫面,道出了每個人心底最深的感受。李白用月光和霜的比喻,把那種孤獨思鄉的情緒寫得淋漓盡致,讓讀的人一讀就懂,一懂就忘不了。
這句詩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完美展現了中文的意境美。你看啊,短短十個字,沒有華麗的詞藻,卻能讓人腦海中馬上浮現出畫面:夜深人靜,一個人獨坐床前,看著皎潔的月光灑在地上,那種清冷寂寞的感覺油然而生。這種「以景寫情」的手法,正是中國詩詞最迷人的地方。
詩句特點 | 為什麼經典 |
---|---|
簡單易懂 | 連小朋友都能理解 |
意境深遠 | 表面寫景,實則抒情 |
情感共鳴 | 道出普世孤獨感 |
音韻優美 | 讀起來朗朗上口 |
這句詩流傳千年不是沒有道理的,它就像一個時光膠囊,把人類共同的情感封存在裡面。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離鄉背井的人看到月光,總會想起家鄉。李白厲害就厲害在,他不用直接說「我好想家」,而是透過月光和霜的對比,讓讀者自己體會到那種思念之情。這種含蓄卻深刻的表達方式,正是中國文學最珍貴的遺產。
更妙的是,這句詩還給了後人無限的想像空間。有人說這是寫思鄉,有人覺得是寫寂寞,還有人解讀成對人生無常的感嘆。正因為它的意境夠深、夠廣,每個時代的人都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這種跨越時空的感染力,才是它能夠歷久彌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