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樓中樓高度」到底要怎麼抓比較好,畢竟現在小宅當道,想要在有限空間裡創造更多使用區域,樓中樓設計真的是很聰明的選擇。不過這個高度要是沒拿捏好,住起來可是會很壓迫的,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實用的尺寸建議。
首先要知道樓中樓高度會直接影響到居住舒適度,一般來說下層至少要保留210公分以上,上層的話180公分是基本款。我認識一個做室內設計的朋友說,他們最常遇到的狀況就是屋主為了多擠出一個房間,把高度壓得太低,結果每天起床都要擔心撞到頭,連站直都有困難。這邊整理一個常見的樓中樓高度配置給大家參考:
空間用途 | 建議最低高度 | 舒適高度 |
---|---|---|
下層客廳 | 210cm | 240cm |
上層臥室 | 180cm | 200cm |
樓梯間 | 190cm | 220cm |
夾層工作區 | 150cm | 180cm |
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把樓中樓設計拍上Instagram,看起來超有質感,但實際住起來又是另一回事。有個粉絲跟我分享,她家樓中樓高度只有190公分,剛開始覺得很酷,結果住半年就後悔了,連簡單的伸展運動都做不了。所以真的要考慮清楚自己的使用習慣,不是拍照好看就好。
如果是老屋改造成樓中樓,還要特別注意樑柱位置。我表弟去年買了間30年老公寓,原本想說把挑高做到極致,結果發現主樑剛好在想要做臥室的位置,最後只好把床鋪區域往內縮,現在睡覺翻身都要很小心才不會撞到牆。這些細節真的要在規劃初期就考慮進去,不然等裝潢完才發現問題就來不及了。
樓中樓高度怎麼量?教你3分鐘快速測量法
最近好多朋友在裝修時都會考慮做樓中樓設計,但第一個遇到的問題就是「到底我家適不適合做?」關鍵就在於樓高夠不夠!今天就來分享超實用的測量技巧,不用專業工具也能輕鬆搞定,而且只要3分鐘就能知道答案,超適合懶人如我~
首先準備工具超簡單,只要一支長尺(或捲尺)、一顆網球(或任何能丟的小東西)、手機計時器就夠了。測量時記得要找室內最矮的樑柱下方量,因為那會決定你樓中樓的最低高度限制。方法很簡單:先從地板往上量到天花板,然後用網球測試法確認實際可用高度。把網球往天花板丟,如果反彈時間超過0.7秒,就表示高度足夠做樓中樓喔!
測量項目 | 標準值 | 簡易判斷法 |
---|---|---|
最低樓高 | 3.6公尺以上 | 網球反彈時間>0.7秒 |
樓梯開口高度 | 2公尺以上 | 伸手碰不到天花板 |
夾層站立空間 | 1.8公尺以上 | 站直不碰頭 |
實際操作時要注意幾個小細節:測量點要避開燈具和吊扇,最好選在牆角位置最準。如果是老房子更要量多次取平均值,因為早期施工可能不太平整。我自己量過好幾間房子,發現最常被忽略的就是橫樑位置,很多人只量中間最高處,結果裝修時才發現樑柱太低根本不能用,超嘔的!
另外分享一個專業設計師教我的偷吃步:如果高度剛好卡在標準邊緣,可以考慮做局部挑高設計。像是我朋友家客廳部分做樓中樓,臥室區就維持原高度,這樣既不會壓迫又能享受複層空間感。現在新建案很多都是預留4米2高度,這種就超級適合玩樓中樓設計,連我160公分的朋友站上去都還有一大截空間呢!
最近好多朋友在問「為什麼樓中樓高度會影響裝潢預算?專家解析」,其實這個問題真的超實際!樓中樓雖然看起來很氣派,但高度不同真的會讓裝潢費用差很大。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關鍵點,讓想裝潢樓中樓的朋友心裡有個底。
首先最直接影響的就是施工難度啦!一般來說,樓中樓高度超過4米就要搭鷹架或使用高空作業車,這些設備的租金和人工成本都會直接反映在報價單上。而且越高層的牆面要處理,油漆師傅或貼磚師傅的工資也會按比例增加,畢竟高空作業危險性高嘛。
再來是建材的運送問題,你知道嗎?有些大尺寸的建材像是玻璃帷幕或大型燈具,在超高樓中樓的環境下,光是搬運上樓就要動用吊車或特殊設備。這些隱形成本常常被忽略,但最後結帳時真的會讓人嚇一跳!
這邊幫大家整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讓你更清楚高度和預算的關係:
樓中樓高度 | 主要影響項目 | 預算增加幅度 |
---|---|---|
3-4米 | 基本裝潢 | 10-15% |
4-6米 | 高空作業設備 | 25-35% |
6米以上 | 特殊機具租用 | 50%以上 |
另外很多人沒想到的是,樓中樓高度還會影響空調配置。一般住宅用分離式冷氣可能夠用,但挑高空間就要考慮吊隱式冷氣或增加冷氣台數,這些都是額外開銷。而且燈具的選擇也很重要,挑高空間通常需要更強的照明,連帶電線配置和開關位置都要重新規劃。
最後提醒大家,樓中樓的扶手和欄杆也是預算殺手!高度越高安全規範越嚴格,可能要改用強化玻璃或特殊金屬材質,這些單價都比普通扶手貴上不少。所以在規劃預算時,千萬別忘記把這些細節都考慮進去啊!
最近有朋友在問:「台北常見樓中樓高度是多少?在地建商告訴你」這個問題,其實樓中樓的高度會因為建案類型不同而有差異。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些實用的資訊,讓想買樓中樓的朋友心裡有個底。
一般來說,台北的樓中樓住宅分為兩種主要類型:預售屋和新成屋。預售屋因為是全新規劃,樓高通常比較理想,室內淨高多在3米6到4米2之間,這樣上下層住起來都不會覺得壓迫。而新成屋或中古屋的樓中樓,高度就可能稍微矮一些,大概落在3米到3米6左右,特別是一些早期蓋的建案,有時候上層會讓人覺得有點侷促。
這邊整理一個簡單的表格給大家參考:
樓中樓類型 | 常見高度範圍 | 適合族群 |
---|---|---|
預售屋樓中樓 | 3.6m~4.2m | 注重空間感的年輕家庭 |
新成屋樓中樓 | 3.0m~3.6m | 預算有限的首購族 |
商辦改裝樓中樓 | 2.8m~3.2m | 工作室或單身居住 |
實際看屋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有些建商會把樑柱位置設計在邊角,這樣能讓主要活動區域保持較高的天花板。我認識的在地建商就說,他們最近推的案子都會特別規劃這個細節,讓買家實際使用的空間感更好。另外也要提醒,樓中樓的樓板厚度大約15-20公分,這個在計算實際使用高度時也要考慮進去。
如果是挑高型的樓中樓,像是4米2以上的,通常會做成夾層設計,下層當客廳、廚房,上層做臥室。這種格局在台北蠻受歡迎的,尤其是一些小坪數的建案,可以讓空間利用率最大化。不過要留意的是,高度太高的樓中樓在裝潢時成本也會增加,像是樓梯的設計、空調的安裝都要特別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