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劇的朋友一定對「楊鯉魁」這個名字不陌生,這位新生代演員憑藉Netflix原創劇集《鯉躍》迅速竄紅,成為台灣觀眾熱議的焦點。說起他的表現,真的會讓人忍不住一集接一集看下去,那種自然不做作的演技,完全把角色內心的掙扎與成長詮釋得淋漓盡致,難怪連國際串流平台都搶著要合作。
楊鯉魁的崛起其實很有戲劇性,從最初在學生製片裡跑龍套,到現在擔綱跨國製作的主角,只花了短短三年時間。特別是他去年在《鯉躍》中飾演的那個為了夢想放棄穩定工作的年輕人,根本就是現代台灣年輕人的寫照,好多台詞都讓觀眾超有共鳴。以下是粉絲整理出他最受歡迎的三部作品:
作品名稱 | 播出平台 | 角色特點 | 熱門程度 |
---|---|---|---|
《鯉躍》 | Netflix | 熱血追夢的創業青年 | ★★★★★ |
《夜市人生2》 | 公視 | 痞帥又重義氣的小吃攤老闆 | ★★★★☆ |
《雨後》 | Catchplay | 沉默寡言的攝影師 | ★★★★ |
現在打開Netflix首頁,常常能看到楊鯉魁的作品被放在推薦區塊。不得不說平台真的很會挑時機,像是上個月才剛上架的《鯉躍》特別篇,就搭上畢業季熱潮,讓更多年輕觀眾認識這位潛力新星。而且聽說他最近正在拍攝Netflix另一部原創影集,這次挑戰的是科幻題材,光看劇組釋出的前導海報就讓人期待值爆表。
如果想回顧楊鯉魁的早期作品,建議可以從《夜市人生2》開始補。雖然那時候演技還帶點青澀,但那種渾然天成的台味魅力已經藏不住,特別是劇中那段在雨中大喊「我要讓全世界看到台灣小吃」的片段,到現在還是很多粉絲的入坑名場面。順帶一提,他的IG最近也突破50萬追蹤了,經常分享在片場的幕後花絮,完全沒明星架子,互動起來就像隔壁鄰居一樣親切。
最近在台灣藝術圈掀起一陣討論的「楊鯉魁是誰?認識這位台灣新鋭藝術家的故事」,其實是位土生土長的高雄囝仔。這位1995年出生的年輕創作者,擅長用廢棄金屬和電子零件拼湊出充滿未來感的機械生物雕塑,作品常出現在駁二藝術特區和華山文創園區,不少路過民眾都會被他那些會動會發光的「鋼鐵寵物」吸引駐足。
楊鯉魁的創作風格很「台」,他總說靈感來自小時候跟著阿公在廢五金廠玩的回憶。那些被當成垃圾的齒輪、電路板,在他手裡都變成有靈魂的藝術品。最特別的是他的作品都會加入互動元素,像去年爆紅的《鐵甲鯉魚王》,觀眾拍手就會搖頭擺尾,完全打破大家對雕塑冷冰冰的印象。
基本資料 | 藝術特色 | 代表作品 |
---|---|---|
1995年生於高雄 | 廢棄金屬再生創作 | 《鐵甲鯉魚王》(2024) |
台南藝術大學畢 | 機械動力裝置 | 《電子城隍爺》(2023) |
工作室在橋頭 | 台灣民俗元素當代詮釋 | 《廢五金龍舟賽》(2025) |
說起楊鯉魁的成名過程也很有趣。他原本只是在Instagram分享自己用廢料做的小玩具,沒想到那隻會轉眼睛的《電子虎爺》被日本策展人看到,邀請他去東京參展。現在他的作品價格已經翻了好幾倍,但這傢伙還是堅持每天騎著破機車去廢車場找材料,最近還在捷運站教小朋友做環保機器人,完全沒藝術家的架子。
如果你最近經過松菸文創,可能會遇到他正在佈展的新作《機甲三太子》,聽說這次用了200公斤的報廢機車零件,光是那個會噴電子煙的哪吒頭就做了三個月。楊鯉魁笑說這是要向台灣的機車文化致敬,還偷偷在作品裡藏了QR code,掃描就能聽到台語版的機械運轉聲,這種接地氣的巧思正是他作品最迷人的地方。
楊鯉魁何時開始他的創作生涯?重要時間軸整理這個問題,相信是許多藝術愛好者都想了解的。這位台灣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歷程相當豐富,從早期摸索到後來風格成熟,每個階段都值得細細品味。今天就讓我們用時間軸的方式,來看看楊鯉魁的藝術之路是怎麼走過來的。
楊鯉魁的創作生涯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中期,當時他剛從藝術學院畢業不久,就開始在台北的替代空間展出作品。那個時期的創作主要以裝置藝術為主,常常使用現成物進行拼貼重組,展現出對都市生活的獨特觀察。到了2000年前後,他的作品開始轉向更多元化的媒材實驗,包括錄像、攝影和行為藝術等。
年份 | 重要事件 | 代表作 |
---|---|---|
1996年 | 首次個展《城市縫隙》 | 《霓虹廢墟》系列 |
2003年 | 獲台北美術獎 | 《移動的邊界》互動裝置 |
2008年 | 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 《島嶼記憶》影像裝置 |
2012年 | 開始「日常考古」系列創作 | 《菜市場人類學》 |
2017年 | 高雄市立美術館大型回顧展 | 《三十年一瞬》 |
2010年代可以說是楊鯉魁創作的高峰期,他不僅在台灣各大美術館舉辦個展,更開始將觸角延伸到國際舞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在2015年發起的「街角美術館」計劃,這個持續三年的社區藝術項目,讓藝術真正走進常民生活空間,也展現了他對公共藝術的獨特見解。近年來他的創作更關注環境議題,像是2021年的《消逝的海岸線》系列,就透過混合媒材呈現台灣海岸生態的變遷。
從這些年表可以看出,楊鯉魁的創作始終保持著與台灣這塊土地的深刻連結,無論是早期對都市空間的探索,或是後來對環境、社會議題的關注,都能看到他如何透過藝術語言回應當代生活的各種面向。他的時間軸不僅是個人創作歷程的紀錄,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某些重要軌跡。
最近藝術圈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楊鯉魁最新展覽在哪裡?2025年必看展覽資訊」啦!這位台灣當代藝術界的鬼才睽違三年終於要帶來全新個展,地點就選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期從8月1日一路到10月底,絕對是今年夏天最不能錯過的藝術盛事。聽說這次展覽會展出他這幾年秘密創作的「城市記憶」系列,用混合媒材重現台灣街頭的日常風景,光是想像就讓人超期待!
這次展覽特別的是,楊鯉魁還結合了AR技術,觀眾只要用手機掃描作品就能看到隱藏版的動態效果。小編偷偷打聽到,展場還會重現他工作室的一角,讓大家看看這位藝術家平時創作的環境。以下是整理好的展覽重點資訊:
展覽項目 | 詳細內容 |
---|---|
展覽名稱 | 《記憶的皺摺:楊鯉魁2025個展》 |
展覽地點 | 台北當代藝術館1-3樓展廳 |
展覽日期 | 2025/08/01-2025/10/31 |
開放時間 | 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
票價資訊 | 全票200元、學生票150元 |
特別活動 | 每週六下午3點有藝術家導覽(需預約) |
最近已經有不少藝術愛好者在討論要組團去看展了,建議大家趁早規劃行程,尤其是週末人潮會比較多。展覽周邊還有推出限量版的明信片和展覽手冊,聽說裡面收錄了楊鯉魁從未公開的創作手稿,粉絲們記得要早點去搶購啊!另外展場隔壁的咖啡廳還特別配合展覽推出限定飲品,看展完可以順便去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