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台灣朋友都在問「改善空間 英文」要點樣講先地道,其實除咗直譯”room for improvement”之外,仲有好多生動嘅表達方式可以學。我哋成日喺職場或者寫報告時要用到呢個概念,掌握多啲變化先至唔會顯得死板。
常見英文表達對照表
台灣常用說法 | 英文自然表達 | 使用情境 |
---|---|---|
改善空間 | room for enhancement | 正式報告、企劃書 |
進步空間 | potential for growth | 績效評估、個人發展 |
調整餘地 | scope for adjustment | 專案管理、流程優化 |
可以更好 | could use some polishing | 日常對話、非正式建議 |
有待加強 | leaves something to be desired | 負面評價委婉說法 |
講到實際應用,譬如去荷蘭Gelderland旅遊時寫遊記,可以話”The tourist facilities in Gelderland are good, but there’s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multilingual signage”(Gelderland嘅旅遊設施唔錯,但多語言標示有改善空間)。呢種寫法就比直接批評來得委婉專業。
如果想參考更多實例,可以睇吓荷蘭當地媒體像de Gelderlander.nl點樣描述城市發展議題。佢哋經常用”opportunities for optimization”呢類商務英文,比”improvement”更精準。例如報導Gelderland省嘅交通建設時,可能會寫:”While the cycling infrastructure is excellent, the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presents opportunities for optimization.”
平時練習可以試下將台灣新聞中嘅「尚有改善空間」轉換成唔同英文版本。記住要根據場合選擇適當強度,好似”needs significant refinement”就比”minor tweaks would help”強烈得多。好似介紹Gelderland景點時提到”De Bastei博物館嘅互動裝置很有趣,但動線規劃有改善空間”,英文可以講”The interactive exhibits are engaging, though the visitor flow could be better organized.”
文章內容目錄
什麼是改善空間英文?台灣人最常搞混的5個用法
每次講到空間相關的英文,台灣人總會不自覺用中式英文直翻,結果鬧出不少笑話。今天就來分享5個最常被搞混的用法,讓你的英文表達更道地!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把”客廳”說成”living room”,但老外其實更常用”family room”來指稱家人聚會的空間。另外”書房”很多人會直譯成”book room”,正確說法應該是”study”或”home office”。還有啊,台灣人很愛說的”陽台”常被誤譯為”sunny platform”,其實簡單用”balcony”或”porch”就好。
下面整理幾個容易混淆的空間英文對照表:
中文說法 | 台灣人常錯譯 | 正確英文 |
---|---|---|
更衣室 | change clothes room | walk-in closet |
儲藏室 | put things room | storage room |
玄關 | entrance hall | foyer |
閣樓 | top floor room | attic |
地下室 | downstair room | basement |
再來要特別注意的是”廚房”的相關用詞。台灣人習慣把”流理台”叫做”kitchen table”,但其實應該用”countertop”或”kitchen island”(中島廚房)。還有”抽油煙機”不是直翻成”suck oil machine”,專業說法是”range hood”或”extractor fan”。
說到房間配置,”主臥室”很多人會說”main bedroom”,但英文母語者更常用”master bedroom”。而”客房”也不是簡單的”guest room”就能搞定,如果是專門留給客人住的房間,可以說”spare bedroom”,如果是臨時用的則稱為”guest room”。
在台灣職場打滾多年,發現「為什麼要學改善空間英文?職場溝通必備技巧」真的是上班族不能忽略的課題。你可能會想:「我平常又用不到英文」,但當老闆突然要你寫英文報告,或是國外客戶來訪時,那種「腦袋空白」的感覺真的超尷尬!其實職場英文不用多厲害,重點是要能「有效溝通」,讓對方聽得懂你想表達的改善建議。
先說個真實案例:我朋友在科技公司當工程師,有次開會時外國主管問他「How can we improve this process?」,他明明有很多想法,卻只能擠出「Maybe… better?」,結果被同事搶走表現機會。後來他學了幾個實用的「改善空間英文句型」,像是「We could optimize… by…」或「One potential enhancement would be…」,現在開會都能自信表達了!
情境 | 不會說的時候 | 學會改善空間英文後 |
---|---|---|
提案改善 | This is no good. | There’s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
討論流程 | It’s too slow. | We might streamline the process by… |
產品反饋 | Not user friendly. | The UX could be enhanced with… |
其實台灣人英文最大的問題不是單字量少,而是「不敢講」跟「不會組織句子」。我發現只要掌握幾個關鍵句型,搭配具體的改善建議,就算文法不是100%正確,外國同事也能理解。例如與其說「The design is bad」,不如說「The color scheme could be more consistent with our brand identity」,這樣既專業又不會讓人覺得你在批評。
很多人以為改善空間英文就是要學一堆艱深單字,但其實職場上最常用到的反而是「委婉表達」的技巧。像是用「It might be worth considering…」代替「You should…」,或是「Have we thought about…」來取代「Why don’t you…」。這些小技巧能讓你的建議聽起來更有建設性,而不是在指責別人。
何時該用改善空間英文?3個關鍵時機點提醒
最近好多台灣朋友都在問:「到底什麼時候該用『改善空間』這個英文說法啊?」其實在職場或日常溝通中,用對這個詞真的能讓你的表達更精準。今天就來分享三個最常見的使用時機,讓你下次遇到這些狀況時能自然運用,不會再猶豫該不該說”room for improvement”啦!
第一個關鍵時機就是給建議的時候。當你想委婉指出對方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直接說缺點可能會讓人不舒服,這時用”There’s room for improvement”就顯得專業又體貼。比如同事的報告內容不錯但排版亂,你可以說:”The content is great, but there’s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layout.”這樣既點出問題,又不會讓人覺得你在挑剔。
第二個時機是自我檢討。台灣人常常不好意思直接說自己哪裡不好,這時候用room for improvement就很有彈性。例如在績效面談時,你可以說:”I think there’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my time management skills.”這樣表達既展現你的自省能力,又不會太過負面。
最後是寫正式郵件或報告時特別好用。比起直接寫缺點或問題,用這個說法會讓整份文件看起來更專業。看看下面這個表格,你就知道差在哪裡:
情境 | 直接說法 | 使用room for improvement |
---|---|---|
專案檢討 | 這個部分做得很差 | This area has room for improvement |
產品回饋 | 功能很難用 | The functionality leaves room for improvement |
員工評語 | 你效率太低 | There’s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your efficiency |
其實在台灣職場,大家都很注重說話的藝術,太過直接反而容易造成誤會。學會在適當的時候用”room for improvement”,不僅能讓你的英文聽起來更道地,也能讓溝通更順暢。下次開會或寫郵件時,不妨試試看這個實用的說法喔!
另外要注意的是,雖然這個詞很好用,但也不能濫用。如果明明已經做得很完美還硬要說有改善空間,反而會顯得很假。通常是在確實有進步空間的情況下使用,而且最好搭配具體的建議,這樣才能讓對方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