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一些關於AI發展的干貨,特別是最近美國政府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一些重要動作。雖然這些政策是美國的,但對於我們台灣的科技發展也有不少啟發,畢竟AI是未來全球競爭的關鍵領域,了解國際趨勢總是有幫助的啦!
先來看看美國最近在AI領域做了哪些具體規劃。他們不僅公佈了詳細的行動方案,還特別強調要加強與民間企業的合作,這點我覺得很值得參考。畢竟AI技術發展光靠政府是不夠的,需要產官學一起來推動。
下面整理幾個重點給大家參考:
重點項目 | 具體內容 | 台灣可借鏡之處 |
---|---|---|
研發投資 | 增加聯邦資金投入AI基礎研究 | 可思考如何優化科研經費分配 |
人才培育 | 設立國家級AI人才培訓計劃 | 加強STEM教育與產業接軌 |
國際合作 | 建立AI技術標準與盟友共享 | 參與國際組織制定規則 |
倫理規範 | 制定AI使用道德準則 | 發展符合本土價值的AI倫理框架 |
美國這波AI政策特別強調要”對抗中國”,雖然用詞比較強烈,但背後的科技競爭意識確實值得我們關注。台灣在AI發展上也有自己的優勢,像是半導體產業和優秀的工程人才,如果能好好整合這些資源,說不定能在某些特定領域走出自己的路。
另外有個有趣的觀察,美國這次特別提到要建立”值得信賴的AI”,這跟單純追求技術突破不太一樣。他們開始重視AI系統的安全性、透明度和公平性,這種全面性的思考方式,或許是我們在推動AI應用時也該注意的方向。
剛畢業準備踏入職場的你,是不是對辦公室文化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誰需要知道這些乾貨?職場新鮮人必看生存指南這篇就是為你準備的!從面試到正式上班,有太多學校沒教的事,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技巧,讓你少走冤枉路。
首先一定要搞懂職場潛規則,很多眉角沒人會明講。比如說同事間聊天很熱絡,但你突然插話可能就會被當成白目。建議前三個月先當個觀察者,摸清楚辦公室生態再慢慢融入。另外記得隨身帶筆記本,主管交代事情時馬上記下來,這會讓前輩覺得你很可靠。
常見地雷行為 | 正確做法 |
---|---|
上班遲到還找藉口 | 提前10分鐘到,萬一遲到直接道歉 |
遇到問題不問自己亂做 | 先思考再禮貌請教前輩 |
群組已讀不回 | 簡單回個「收到,謝謝」 |
開會一直滑手機 | 專心聽講適時做筆記 |
再來是工作節奏的掌握,新人常犯的錯就是太急著表現。主管交代任務時,一定要確認清楚deadline和預期成果。如果被交辦不熟悉的工作,與其硬撐不如誠實說「這個我第一次做,可能需要多一點時間研究」。千萬別等到最後一刻才說做不完,那真的會黑掉。
辦公室人際關係也是一門學問,午餐時間別總是獨來獨往。跟著同事一起去吃飯是建立關係的好機會,但切記別在飯桌上抱怨公司或打聽薪水。另外Line群組的貼圖使用要謹慎,長輩圖或太幼稚的貼圖都可能讓同事對你的專業度打問號。
什麼時候該用乾貨技巧?關鍵時刻救急教學
大家有沒有遇過那種火燒眉毛的狀況?明明平常都懂的東西,突然腦袋一片空白。這時候「乾貨技巧」就是你的救命稻草啦!不是所有時候都要長篇大論,有時候直接給重點才是王道。像上班族趕報告、學生考前衝刺,或是突然要幫朋友解決問題,與其慢慢摸索,不如直接學幾招實用的來應急。
說到實際應用,這邊整理幾個常見情境跟對應的乾貨技巧,讓你遇到狀況不再手忙腳亂:
情境 | 乾貨技巧範例 | 適用對象 |
---|---|---|
臨時要簡報 | 用「3-3-3法則」:3重點/3頁/3分鐘 | 上班族、學生 |
手機空間不足 | 刪除「其他」檔案:重開機+清理快取 | 所有手機用戶 |
煮飯鹽巴加太多 | 加馬鈴薯塊或糖中和鹹味 | 廚房新手 |
忘記重要日子 | 設「年度循環提醒」+提前3天通知 | 常忘事的另一半 |
這些技巧厲害的地方在於「不用懂原理也能用」,就像急救包裡的OK繃,先止血再說。當然啦,事後還是要回頭補知識,但當下能解決問題才是重點。像是同事突然問你Excel公式,與其解釋VLOOKUP的原理,不如直接教他「選範圍→按鈕→填參數」三步驟,對方馬上就能上手。
另外要注意的是,乾貨技巧通常有「時效性」和「局限性」。比方說教長輩用手機,與其講「點設定再找藍牙」,不如直接說「按這個藍色齒輪→找這個藍色標誌」,用圖像記憶比文字更直觀。但這種教法只適合基礎操作,真要進階功能還是得一步步學。
最近在網路上常常看到有人問「哪裡能找到實用乾貨?台灣人最愛資源平台整理」,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台灣人常用的資源平台,這些都是小編親測好用、資訊量又豐富的好地方。不管是想學新技能、找免費素材,或是需要專業知識,這些平台都能滿足你的需求。
首先一定要推的就是PTT啦!雖然介面看起來很復古,但這裡的專業版真的藏著超多神人分享的乾貨。像是Soft_Job版有工程師們的職場心得,Stock版則是投資理財的寶庫,而且資訊更新速度超快,常常比新聞還早一步。
另外也要推薦幾個專門的資源網站,整理成表格讓大家一目了然:
平台名稱 | 特色內容 | 適合族群 |
---|---|---|
Hahow好學校 | 線上課程/技能教學 | 想學新東西的上班族 |
CakeResume | 履歷模板/求職技巧 | 準備找工作的新鮮人 |
痞客邦 | 各領域達人部落格 | 喜歡閱讀長文的學習者 |
Dcard | 年輕人討論區/經驗分享 | 學生族群 |
蝦皮大學 | 電商經營教學 | 想創業的賣家 |
最近發現Line社群也是個挖寶的好地方,很多專業領域都有自己的私密社群,像是攝影交流、股票討論這些,加入後每天都能收到第一手的實用資訊。不過要注意有些社群需要審核才能加入,建議先準備好自我介紹喔!
說到免費資源,政府單位的網站其實也藏著不少好東西。像是勞動部的職訓課程、經濟部的產業報告,這些都是不用花錢就能取得的專業資料。只是網站設計通常比較陽春,要花點時間慢慢找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