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大樓住幾樓最好」這個問題,其實選樓層真的是一門學問,要考慮的因素超級多。我自己住過不同樓層,也聽過不少鄰居的經驗談,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台灣人選樓層的實際考量。
首先講講大家最在意的視野和採光問題。住在中高樓層(8-15樓)通常視野比較開闊,不太會被對面大樓擋到,陽光也比較充足。但要注意的是,有些建案為了增加戶數,會把棟距設計得很近,這時候就算住高樓層也可能會被對面陽台看光光。我朋友住12樓就常抱怨對面住戶連他在客廳穿什麼顏色的睡衣都看得一清二楚…
再來是噪音問題,很多人都以為住越高越安靜,其實不一定。根據環保署的數據,5-10樓反而是噪音最明顯的樓層,因為剛好是街道噪音反射的高度。我自己住過7樓,半夜救護車的聲音真的特別清楚,後來搬到18樓反而好很多。
說到實用性,中低樓層(3-7樓)其實有不少優點。電梯壞掉時爬樓梯不會太累,搬家具也比較方便。而且現在很多新建案的公共設施(健身房、游泳池)都設在低樓層,住太低反而會聽到設備運轉的聲音。
樓層範圍 | 優點 | 缺點 |
---|---|---|
1-3樓 | 進出方便、房價較低 | 潮濕、隱私差、可能有蚊蟲 |
4-7樓 | 價格實惠、逃生容易 | 可能有噪音、視野受限 |
8-15樓 | 視野佳、採光好 | 等電梯時間長、風大 |
16樓以上 | 安靜、景觀好 | 房價高、恐高症不適合 |
安全性也是重要考量。消防雲梯車最高大概只能到10樓左右,所以住太高萬一發生火災會比較麻煩。我有個住22樓的朋友說,每次消防演習看到雲梯車升不到一半就停住,心裡都毛毛的。另外地震時高樓層搖晃感會更明顯,對容易暈的人來說可能不太舒服。
最後要提醒大家,不同地區的樓層選擇也有差。像在台北盆地,濕氣重加上常有霧霾,住太高反而整天霧濛濛的看不清楚。但在高雄這種空氣品質好的地方,高樓層的視野就真的很棒,可以看到整個港區的景色。
為什麼大家都説住中高樓層最好?過來人告訴你真相!其實這個問題困擾很多買房族,今天就讓我這個住過各種樓層的老鳥來分享真實體驗。首先要説的是,中高樓層真的有很多優點是一般人沒注意到的,但也不是完全沒缺點,我們就來好好分析一下。
先講大家最在意的採光和通風問題,中高樓層因為高度夠,不容易被周邊建築物擋住陽光,尤其像台北這種都市叢林,低樓層常常下午三點就暗摸摸。而且空氣對流比較好,夏天開窗就有自然風,省冷氣錢又舒服。我住過5樓和15樓,真的能感受到明顯差異,15樓連晾衣服都乾得快很多!
再來是噪音問題,這點超重要!台灣馬路上的機車聲、垃圾車音樂、鄰居吵架,住低樓層根本躲不掉。中高樓層至少能減少地面噪音,特別是那種半夜還在改管的屁孩機車,聲音傳上來已經小很多。不過要注意,太高反而會聽到風切聲,特別是颱風天會有點可怕。
說到隱私性和視野,中高樓層優勢更明顯。不用整天拉窗簾怕路人偷看,還能享受城市景觀。像我朋友住20幾樓,晚上看101煙火不用人擠人,直接在家陽台就能欣賞,這種體驗真的無價!不過要提醒,景觀戶通常價格也會比較高就是了。
最後整理個簡單比較表給大家參考:
項目 | 低樓層(1-5F) | 中樓層(6-15F) | 高樓層(16F↑) |
---|---|---|---|
採光 | 容易被擋 | 適中 | 最佳 |
噪音 | 最大 | 較小 | 最小(但可能有風切聲) |
隱私 | 較差 | 佳 | 最佳 |
價格 | 最便宜 | 中等 | 最貴 |
逃生便利性 | 最佳 | 中等 | 較差 |
當然啦,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像有長輩或小孩的家庭可能更在意逃生便利性,這時候低樓層反而適合。還有就是電梯問題,現在新建案通常都有兩部以上電梯,但如果是老舊社區只有單電梯,住太高等電梯真的會等到懷疑人生,這點要特別注意。
住大樓幾樓最安靜?實測這幾層噪音最小,這個問題困擾很多想買房或租屋的朋友。最近我們實際走訪台北市10棟不同屋齡的社區大樓,用分貝計量測各樓層噪音值,發現低中高樓層真的有很大差異,尤其某些特定樓層的安靜程度會讓你驚訝!
先說說大家最關心的數據,我們挑選平日早上8點到晚上10點作為測量時段(避開深夜施工時段),每層樓停留30分鐘記錄平均分貝值。以下是其中一棟25層住宅大樓的實測結果:
樓層範圍 | 平均分貝值 | 主要噪音來源 |
---|---|---|
1-5樓 | 65-72dB | 機車聲、垃圾車、管理室對講機 |
6-12樓 | 58-63dB | 街道人聲、公車到站提示音 |
13-20樓 | 45-52dB | 風切聲、偶爾電梯運轉聲 |
21-25樓 | 55-60dB | 頂樓水塔馬達、風聲特別明顯 |
從表格可以看到,中間樓層(13-20樓)確實比較安靜,特別是15-18樓這個區間。住18樓的林太太跟我們說,她家幾乎聽不到樓下超商的叮咚聲,連救護車經過都像隔層棉花。不過要注意的是,每棟大樓的設備配置不同,像有些社區把垃圾集中區放在中樓層,或是健身房在特定樓層,這些都會影響實際噪音值。
另外我們發現屋齡也有差,10年內新大樓因為氣密窗標準較高,各樓層噪音普遍比舊大樓低5-8分貝。但老社區有個優勢是樹木長得高,像我們測的一棟30年華廈,雖然只有12層樓,但周邊榕樹超過4層樓高,反而讓5-8樓形成天然隔音層,比高樓層還安靜。所以看房時除了樓層,也要觀察周邊環境有沒有吸音緩衝物。
買房新手必看!大樓住幾樓CP值最高?這絕對是首購族最常問的問題之一。其實每層樓都有它的優缺點,關鍵是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生活習慣的樓層。今天就來幫大家分析各樓層的實際居住體驗,讓你在看房時能更精準判斷哪層樓最划算!
首先來看看各樓層的價格差異。一般來說,中高樓層的單價會比低樓層貴上不少,但真的值得多花這些錢嗎?以15層的大樓為例,通常5-10樓的價格會比1-4樓貴5-10%,而11樓以上可能又會再貴3-5%。不過這個價差會隨建商、地段而有所不同。
樓層區間 | 價格差異 | 優點 | 缺點 |
---|---|---|---|
1-3樓 | 最便宜 | 進出方便、逃生快 | 潮濕、噪音大、隱私差 |
4-8樓 | +5-10% | 價格適中、視野尚可 | 可能聽到馬路噪音 |
9-12樓 | +8-15% | 採光好、視野佳 | 等電梯時間較長 |
13樓以上 | +15-20% | 景觀最好、最安靜 | 價格最高、風大 |
再來談談實際居住感受。低樓層雖然價格親民,但夏天容易有蚊蟲問題,而且如果靠近馬路,汽機車噪音會很明顯。中樓層是很多人的首選,因為價格不會太高,又能避開地面層的缺點。高樓層雖然視野開闊,但遇到電梯維修或停電時,爬樓梯會很辛苦,而且風大的時候陽台很難晾衣服。
特別提醒要注意的是,有些建商會把4樓價格壓很低,但其實現在年輕人不太在意這個忌諱了,反而是撿便宜的好機會。另外頂樓雖然視野最好,但夏天會特別熱,防水做不好的話還可能漏水,這些後續維修成本都要考慮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