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品性這回事:從日常小事看一個人的本質
品性這種東西啊,真的藏不住。就像我們看球賽時,有些球員明明技術很好,但就是會因為一些小動作被觀眾噓爆。這讓我想起前陣子看的那場NHL比賽,有個球員在沒人注意的角落偷偷肘擊對手,結果被攝影機拍得一清二楚,賽後直接被聯盟罰款。這種事啊,跟我們平常生活中遇到的情況根本一模一樣。
從細節看真實性格
我發現要判斷一個人的品性,真的不用看什麼大事。就像下面這個表格列出的幾種常見情況,都是我們每天會遇到的:
情境 | 品性好的表現 | 品性差的表現 |
---|---|---|
排隊買東西 | 耐心等待不抱怨 | 插隊或一直碎念 |
同事請假 | 主動幫忙分擔工作 | 背後說人偷懶 |
看到別人掉東西 | 馬上提醒或撿起來 | 當作沒看到 |
前幾天我朋友還跟我說,他們公司有個新人,每次開會都會主動幫大家倒咖啡,連清潔阿姨都記得問候。這種小細節啊,比什麼華麗的履歷都更能看出一個人的本質。
運動場上的品性考驗
說到運動比賽,真的是檢驗品性的最佳場合。像NHL這種高強度的比賽,球員在激烈碰撞中還能保持風度真的很不容易。有些球員被犯規後不會急著報復,而是用更好的表現來回應;但也有些人就會開始耍小手段,結果反而害球隊輸掉比賽。這讓我想到去年季後賽,有支球隊明明實力比較強,就因為主力球員沉不住氣被罰下場,最後慘遭逆轉。
職場上也是同樣道理啦。我們公司之前有個主管,業績很好但很愛搶功勞,結果下面的人一個個離職。老闆最後才發現,與其找個能力強但品性差的人,不如找個肯團隊合作的中等人才。現在那個部門換了個懂得分享榮譽的主管,整體表現反而比以前更好。這種事真的值得我們好好想想。
什麼是品性?台灣人最重視的3個特質
每次聽到有人說「這個人品性很好」,你是不是也會好奇到底什麼是品性?在台灣社會裡,品性不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很在意的做人處事原則。特別是這3個特質,幾乎是台灣人評斷一個人品性好壞的基本標準。
首先就是「誠實守信」,這在台灣人眼中超級重要。你去菜市場買菜,老闆說「這青菜早上剛採的」,結果回家發現不新鮮,下次你肯定不會再去那攤買。台灣人很看重說話算話這件事,不管是朋友約見面不遲到,還是做生意不亂開價,這種說到做到的個性在我們這裡特別受歡迎。
再來是「懂得感恩」,這點在台灣社會超級吃香。像是同事幫忙帶午餐隨口說聲謝謝,或是過年過節記得送禮給長輩,這些小細節台灣人都看在眼裡。我們常說「吃果子拜樹頭」,就是這種不忘本的精神。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會被長輩念說不懂感恩,其實就是品性教育的一環啦。
最後一個是「有同理心」,台灣人特別欣賞會替別人著想的人。舉例來說,搭捷運時看到孕婦會自動讓座,或是鄰居生病主動關心,這種將心比心的態度在我們這裡很加分。你可能也發現,台灣那些受歡迎的人物,通常都是很會照顧別人感受的類型。
台灣人重視的品性特質 | 具體表現 | 常見情境 |
---|---|---|
誠實守信 | 說話算話、不欺騙 | 做生意、朋友相處 |
懂得感恩 | 知恩圖報、有禮貌 | 職場互動、家庭關係 |
有同理心 | 體貼他人、樂於助人 | 公共場合、鄰里相處 |
其實在台灣,品性好的人通常人緣都不會太差。我們從小就被教導「做人比做事重要」,所以這些特質可以說是深植在台灣人的價值觀裡。下次當你聽到有人被誇獎品性好時,不妨觀察看看是不是具備了這3個特質呢?
為什麼職場老鳥都説品性比能力更重要?
每次聽到職場前輩説「做人比做事重要」,總覺得是老生常談。但仔細觀察公司裡那些混得風生水起的人,真的不難發現他們未必是技術最強,但絕對是最會做人的那種。這幾年看過太多能力超強卻因為人際關係搞砸而離職的例子,也看過能力普通但靠著好口碑一路升遷的案例,慢慢就懂了前輩們的苦口婆心。
職場上能力可以培養,但品性真的很難改。我遇過一個同事程式寫得超強,但總愛在會議上打斷別人講話,最後整個團隊都不想跟他合作。反觀另一個同事雖然技術普通,但很願意幫忙、從不推託,反而大家有問題都先找他。這種人就算暫時能力不足,主管也願意給他機會成長,因為相處起來就是舒服。
品性好 vs 能力強 | 短期影響 | 長期發展 |
---|---|---|
團隊合作意願 | 容易被接納 | 建立好人脈 |
問題解決方式 | 獲得更多協助 | 累積信任感 |
職場評價 | 口碑傳播快 | 機會自然多 |
其實很多主管私下都會説,寧願帶一個態度好肯學習的新人,也不要一個能力強但難搞的老鳥。畢竟工作到最後都是在跟人相處,再厲害的技術如果沒人想跟你配合,最後還是得自己扛所有事。而且品性好的人通常學習態度也比較正向,能力反而會隨著時間慢慢追上來。
辦公室政治這種事真的很現實,能力再強如果人緣差,升遷時連幫你説話的人都沒有。反而那些平常樂於分享、懂得給同事台階下的人,往往在關鍵時刻會有意想不到的助力。這不是要大家當濫好人,而是職場本來就是團體戰,單打獨鬥的年代早就過去了。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性?專家分享5招,這確實是許多台灣家長關心的話題。其實孩子的品格教育就像種樹,從小扎根才能長得正。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實用方法,都是跟幼教老師和兒童心理專家聊過後整理出來的,真的很受用喔!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以身作則」,孩子就像一面鏡子,會反射出大人的行為。我認識一位媽媽,她每次遇到鄰居都會主動打招呼,結果她三歲的小孩現在看到人也會甜甜地說「阿姨好」。這比整天跟孩子說「要有禮貌」有效多了。家長的行為示範比說教更有影響力,這是大家都認同的。
第二個方法是「用故事引導」,與其直接說教,不如透過繪本來教。像《鱷魚怕怕牙醫怕怕》這類繪本,就能讓孩子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睡前讀故事時,可以多跟孩子討論角色的行為,問問他們「如果是你會怎麼做?」這樣孩子會更容易記住這些道理。
這裡整理幾個實用的品格教育方法:
方法 | 具體做法 | 適用年齡 |
---|---|---|
角色扮演 | 讓孩子模擬不同情境練習應對 | 3-6歲 |
責任小任務 | 分配澆花、整理玩具等簡單家務 | 4歲以上 |
情緒辨識遊戲 | 用表情卡片教孩子認識各種情緒 | 2-5歲 |
第三招是「給予具體讚美」,不要只說「你好棒」,要說「媽媽看到你主動分享玩具給弟弟,這樣很棒喔!」具體的稱讚能讓孩子清楚知道什麼行為是好的。我朋友的孩子就是這樣,現在五歲就會主動幫忙照顧妹妹,因為他知道這樣做會得到爸媽的肯定。
第四個方法是「建立規律與界線」,讓孩子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行。比如固定作息時間、看完的玩具要收好等。一開始執行可能會遇到孩子反抗,但堅持下去就會看到效果。有位幼兒園老師跟我說,有規律生活的孩子通常情緒也比較穩定。
最後一招是「讓孩子體驗後果」,當然不是要處罰他們,而是讓孩子自然體會行為的結果。比如孩子不收玩具,下次想玩時找不到,這時再提醒他「所以玩具要收好對不對?」這樣比直接責罵更有教育意義。我表姊就是用這方法,現在她女兒都會自動自發整理書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