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二時辰是中國傳統的時間劃分方式,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段,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這種時間計算方式從先秦時期就開始使用,一直到清末都還是民間主要的計時方法。跟現在24小時制比起來,十二時辰不僅有數字編號,每個時段還都有特別的名字,像是「子時」、「午時」這些,聽起來就很有味道。
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不是隨便分的,而是跟地支對應起來。從晚上11點到凌晨1點是子時,然後依序是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樣排下去。每個時辰都有它特別的意義,比如說「卯時」就是早上5點到7點,古時候官員上朝都在這個時間,所以叫「點卯」,現在我們說「打卡」就跟這個意思差不多。
時辰名稱 | 現代時間 | 別稱 |
---|---|---|
子時 | 23:00-01:00 | 夜半 |
丑時 | 01:00-03:00 | 雞鳴 |
寅時 | 03:00-05:00 | 平旦 |
卯時 | 05:00-07:00 | 日出 |
辰時 | 07:00-09:00 | 食時 |
巳時 | 09:00-11:00 | 隅中 |
午時 | 11:00-13:00 | 日中 |
未時 | 13:00-15:00 | 日昳 |
申時 | 15:00-17:00 | 晡時 |
酉時 | 17:00-19:00 | 日入 |
戌時 | 19:00-21:00 | 黃昏 |
亥時 | 21:00-23:00 | 人定 |
古代人生活作息都跟著十二時辰走,什麼時辰該做什麼事都很講究。像是「辰時」要吃早餐,「午時」要休息,這些習慣到現在都還影響著我們。以前沒有手錶時鐘,古人就靠太陽位置、打更報時來知道時間,每個時辰的更夫敲梆子次數也不一樣,子時敲一下,丑時敲兩下,這樣大家聽聲音就知道現在幾點。
十二時辰不只是時間單位,還跟中醫養生有很大關係。中醫認為每個時辰對應不同經脈運行,比如「子時」膽經當令要睡覺,「午時」心經當令要小憩一下。這種時間養生觀念現在看來還是很有道理,難怪古人特別重視十二時辰的作息規律。就連武俠小說裡也常看到「午時三刻問斬」這種說法,可見十二時辰在古代生活中真的無所不在。
古人為什麼要分十二時辰?原來跟生活作息有關!這可不是隨便分的喔,古代人沒有手錶跟手機,全靠觀察太陽跟生活習慣來安排時間。你想知道他們是怎麼把一天切成十二等份的嗎?其實這跟農業社會的作息、陰陽變化都有密切關係,超級實用的啦!
以前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白天跟黑夜各分成六個時辰。白天的時辰從「卯時」(早上5-7點)開始,這時候公雞啼叫,農夫就要起床準備下田了。到了「午時」(11-13點)太陽最大,當然要休息吃午餐,這就是我們現在還在用的「午休」習慣的由來呢!
這邊幫大家整理幾個重要的時辰對照表:
時辰名稱 | 現代時間 | 生活作息 |
---|---|---|
子時 | 23-1點 | 夜深人靜該睡覺 |
卯時 | 5-7點 | 雞鳴起床耕作 |
午時 | 11-13點 | 日中休息用膳 |
酉時 | 17-19點 | 日落回家吃飯 |
古人真的很聰明,他們發現人體也有所謂的「生物鐘」。像是「子時」(23-1點)一定要睡覺,因為這時候膽經運行,熬夜會傷身;「寅時」(3-5點)肺經活躍,很多老人家會在這個時間自然醒來。這些養生觀念到現在中醫都還在用呢!
除了作息,時辰還跟節氣有關。比如說「辰時」(7-9點)太陽剛升起,最適合播種;「申時」(15-17點)太陽西斜,就要準備收工。每個時辰都有它特別的意義,不是隨便取名字的喔!
十二時辰怎麼算?從子時到亥時一次搞懂,這可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啊!以前沒有手錶的時候,古人就是靠這個來安排作息,現在雖然大家都用手機看時間,但了解這些傳統文化還是很有趣的。其實十二時辰就是把一天24小時分成12等份,每個時辰對應現在的2個小時,而且還有專屬的生肖和五行屬性呢!
說到十二時辰的算法,最特別的就是「子時」從晚上11點就開始算,不是從12點喔!這是因為古人認為陰陽交替的時刻最重要。而且每個時辰還分「初」和「正」,像子初是23:00-0:00,子正是0:00-1:00,這種細分法真的很講究。
下面這個表格幫大家整理好各時辰的對應時間,一看就懂:
時辰 | 現代時間 | 生肖 | 五行 |
---|---|---|---|
子時 | 23:00-01:00 | 鼠 | 水 |
丑時 | 01:00-03:00 | 牛 | 土 |
寅時 | 03:00-05:00 | 虎 | 木 |
卯時 | 05:00-07:00 | 兔 | 木 |
辰時 | 07:00-09:00 | 龍 | 土 |
巳時 | 09:00-11:00 | 蛇 | 火 |
午時 | 11:00-13:00 | 馬 | 火 |
未時 | 13:00-15:00 | 羊 | 土 |
申時 | 15:00-17:00 | 猴 | 金 |
酉時 | 17:00-19:00 | 雞 | 金 |
戌時 | 19:00-21:00 | 狗 | 土 |
亥時 | 21:00-23:00 | 豬 | 水 |
古人還會根據時辰來養生喔!像「卯時」大腸經當令,最適合排便;「午時」心經當令,小睡片刻對心臟好。這些養生觀念到現在都還很實用,難怪中醫看診時常會問病人什麼時間不舒服,就是要對應經絡運行的時辰來診斷。所以啊,了解十二時辰不只是學歷史,對日常生活也很有幫助呢!
古代官員上班時間是幾點?看十二時辰就知道。其實古人上班可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硬核,他們可是嚴格按照「十二時辰」來安排作息,而且遲到還會被處罰呢!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古代公務員的上班日常,保證讓你大開眼界~
古代官員的上班時間叫做「點卯」,意思就是要在卯時(早上5-7點)到衙門報到。這個制度從漢朝就開始了,唐朝更是嚴格執行,官員們天還沒亮就要起床準備上班。想想現在我們抱怨8點上班太早,跟古人比起來根本是小巫見大巫啊!而且他們下班時間也很晚,通常要到申時(下午3-5點)才能回家,工作時數超長的。
最有趣的是,古代還有專門記錄遲到的「畫卯」制度。每個官員都要在卯時到衙門簽到,遲到的人會被記下來,累積到一定次數就要扣薪水或打板子。唐朝甚至規定,無故缺席一天要打20大板,缺席三天直接翻倍到60大板,超級嚴格的啦!
下面整理一個簡單的十二時辰對照表,讓大家更清楚古人的作息時間:
時辰名稱 | 現代時間 | 對應活動 |
---|---|---|
子時 | 23:00-01:00 | 深夜休息時間 |
丑時 | 01:00-03:00 | 最熟睡的時段 |
寅時 | 03:00-05:00 | 準備起床 |
卯時 | 05:00-07:00 | 官員上班「點卯」時間 |
辰時 | 07:00-09:00 | 吃早餐、正式辦公 |
巳時 | 09:00-11:00 | 處理政務高峰期 |
午時 | 11:00-13:00 | 午休吃飯時間 |
未時 | 13:00-15:00 | 下午辦公開始 |
申時 | 15:00-17:00 | 準備下班 |
酉時 | 17:00-19:00 | 晚餐與休閒時間 |
戌時 | 19:00-21:00 | 夜間活動 |
亥時 | 21:00-23:00 | 準備就寢 |
看完這個表是不是覺得古人真的很辛苦?他們天還沒亮就要起床,而且工作時間超長。不過也有比較人性化的時候,像是唐朝官員每10天可以休一天「旬假」,宋朝更是進步到有節假日,像是元旦、冬至都會放假。但整體來說,古代公務員的生活還是比我們現在辛苦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