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問「兆在上去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蠻有趣的。在台灣我們常用的數字單位是「個、十、百、千、萬、億、兆」,但其實兆之後還有更大的單位喔!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平常很少用到的超大數字單位,順便分享一些金融市場上會用到的相關知識。
說到兆之後的單位,其實國際上有一套標準的命名方式。根據國際單位制(SI),每增加三個零就會有一個新的單位名稱。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一些常見的大數字單位,讓大家一目瞭然:
數字單位 | 數值表示 | 備註 |
---|---|---|
兆 | 10^12 | 台灣常用 |
京 | 10^16 | 中國古代單位 |
垓 | 10^20 | 中國古代單位 |
穰 | 10^28 | 中國古代單位 |
澗 | 10^32 | 中國古代單位 |
正 | 10^40 | 中國古代單位 |
載 | 10^44 | 中國古代單位 |
在金融市場上,這些大數字單位其實蠻常出現的。像是全球GDP、國家債務這些數字動不動就是幾十兆起跳。以2025年現在的數據來看,美國國債已經突破40兆美元,這個數字如果用「載」來表示的話,大概是0.0004載美元,聽起來是不是感覺小很多?(笑)
說到金融市場,不得不提現在很熱門的加密貨幣。像比特幣的總市值在2025年已經超過2兆美元,這個數字在十年前根本無法想像。不過在區塊鏈世界裡,大家更習慣用「聰」這個單位,1比特幣=1億聰,這樣交易起來比較方便。有時候看到一些新發行的迷因幣,動輒就是幾千兆的供應量,這時候就會覺得「兆」這個單位好像也沒那麼大了。
在網路世界裡,數據量的單位也越來越大。現在5G時代,數據傳輸量都是用TB(兆位元組)起跳,企業級的儲存系統甚至要用到PB(千兆位元組)或EB(百萬兆位元組)來計算。聽說Google每天處理的數據量已經達到數EB等級,這個數字如果用傳統的「兆」來表示,可能要寫好長一串零才夠。
文章內容目錄
兆在上去是什麼?台灣人最常搞錯的數字單位
大家平常講到「兆」就覺得已經很大了對吧?但其實數字單位往上還有好幾個等級,而且很多台灣人都會搞混。像我們常在新聞裡聽到「GDP突破100兆」,但你知道比兆更大的單位是什麼嗎?今天就來幫大家整理一下這些容易搞錯的數字單位,下次看到大數字就不會霧煞煞啦!
先來看看我們最熟悉的單位順序:
| 單位 | 數值 | 舉例 |
|——|——|——|
| 萬 | 10^4 | 一萬塊 |
| 億 | 10^8 | 億萬富翁 |
| 兆 | 10^12 | 國家預算 |
| 京 | 10^16 | 很少用 |
| 垓 | 10^20 | 幾乎沒看過 |
其實在台灣,我們最常用到的就是「萬、億、兆」這三個單位。像銀行存款、國家預算這些,用到兆就已經很大了。但你知道嗎?在國際上其實還有更大的單位,像是「京」和「垓」,只是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幾乎用不到,連新聞都很少出現。
有趣的是,很多台灣人會把「兆」和「億」搞混,特別是看到外電新聞的時候。因為中國大陸的「兆」是指「百萬」(10^6),跟我們的「兆」(10^12)完全不一樣。這也就是為什麼有時候看國際新聞會覺得數字對不起來,其實是單位換算的問題啦!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我們台灣人最常犯的錯誤。很多人以為「兆」上面就是「京」,但其實中間還有「十兆」、「百兆」、「千兆」這些單位。就像「十萬」、「百萬」、「千萬」一樣,只是因為數字太大,平常根本用不到,所以大家才會覺得很陌生。
為什麼我們會用到「兆」以上的數字單位?
每次看到新聞報導國家預算或是科技公司的市值時,總會出現「兆」這個單位,讓人不禁想問:為什麼我們會用到「兆」以上的數字單位?其實這跟現代社會的經濟規模和科技發展息息相關。以前覺得「億」已經很大了,但現在動不動就是「兆」起跳,這背後反映的是全球經濟體量和數據量的爆炸性成長。
先來看看台灣的狀況,光是2025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就突破2兆新台幣,這還不包含地方政府和特別預算。更不用說那些國際科技巨頭,蘋果公司的市值早就超過3兆美元,這些數字用「億」來計算根本裝不下。而且現在大數據時代,光是全球每天產生的數據量就高達數百萬TB(1TB=1兆位元組),用傳統單位根本無法表達。
常見使用場景 | 數字規模 | 對應單位 |
---|---|---|
國家年度預算 | 2,000,000,000,000 | 2兆 |
科技公司市值 | 3,000,000,000,000 | 3兆 |
全球每日數據量 | 2,000,000 TB | 2EB |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單位換算的問題。台灣常用的「兆」其實是10的12次方,也就是1後面跟著12個零。但在國際上,這個單位有時候會造成混淆,因為有些國家是用「billion」來表示10的9次方,「trillion」才是10的12次方。不過在台灣我們習慣用「億」(10的8次方)、「兆」(10的12次方)這套系統,所以看到國際新聞時要特別注意單位換算。
除了經濟領域,在科學研究上也經常會用到更大的單位。像是天文學家測量星系距離會用「光年」,1光年大約是9.46兆公里;物理學家描述宇宙中的粒子數量時,動不動就是「10的23次方」這種天文數字。這些都顯示隨著人類認知範圍的擴大,我們需要更大的數字單位來描述這個世界。
兆之後的數字單位有哪些?一次搞懂大數法則
每次看到財經新聞說「GDP突破100兆」或是科技報導提到「資料量達數十兆位元組」,你是不是也好奇兆之後還有哪些更大的數字單位啊?其實這些大數單位在日常生活雖然不常用,但在科學、經濟或天文學領域可是超級重要的!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些龐大數字的秘密,保證讓你以後看到這些數字不再頭痛。
我們從小就學過個、十、百、千這些基本單位,但你知道嗎?從「兆」開始往上,每增加一個單位都是以「萬倍」在跳的喔!這種計數方式叫做「萬進位」,是台灣和中國常用的數字系統。來看看具體有哪些單位吧:
數字單位 | 數值表示 | 科學記號 |
---|---|---|
兆 | 1,0000,0000,0000 | 10^12 |
京 | 1,0000,0000,0000,0000 | 10^16 |
垓 | 1,0000,0000,0000,0000,0000 | 10^20 |
秭 |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 10^24 |
穰 |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 10^28 |
這些單位聽起來是不是很陌生?其實在台灣的正式文書和教科書裡都會用到,像是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量報告就常用「兆」這個單位。而「京」這個單位在天文學上就很重要了,比如計算星系間的距離時,動不動就是幾十京公里起跳呢!
有趣的是,這些大數單位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說法。像是在日本,「兆」之後是「京」、「垓」、「𥝱」(讀音同「子」)、「穰」等等,跟台灣的用法有點不一樣。所以如果你看到日本網站上寫著「100垓日圓」,可不要以為是寫錯數字喔!這種文化差異也讓數字單位變得更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