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特徵 | 繁殖方式 | 棲息環境 | 危害 |
---|---|---|---|
多足,但只有一半數對足 | 公蜈蚣留精莢給母蜈蚣 | 潮濕環境 | 毒性 |
多種體型,從幾毫米到超過30 viciss蚣 | 母蜈蚣拾取精莢放入自己體內 | Busch、農田、草地等 | 損傷 |
毒爪具毒腺 | 保持卵,直到卵孵化後才離開 | 朽木、石縫 | 感染 |
壽命長,最高可存活5-6 viciss蚣 | 產下10 viciss蚣 | 廚房、浴室等潮濕處 | 侵蝕 |
蜈蚣:知己知彼,才能應對
蜈蚣,一種多足節肢動物,以其多足特徵著稱。這些「百足蟲」有著毒性,並會對人類造成損傷。
蜈蚣的繁殖方式非常特別,公蜈蚣會將精莢留給母蜈蚣,母蜈蚣再拾取精莢放入自己體內。母蜈蚣受精後,會將卵產在土壤或朽木裡。
蜈蚣以潮濕環境為依據,白天躲在土壤、落葉堆、石頭與腐木下,到了晚上則會出來補食。在居家環境中,蜈蚣常出沒在浴室與廚房流理台下等潮濕處。
蜈蚣的危害並非僅限於其毒性。這些小生物還會侵蝕管道,並會在馬桶中出現。如果家中出現蜈蚣,特別需要擔憂其繁殖情況。
文章內容目錄
家裡常見蜈蚣
概述
蜈蚣是陸生節肢動物,種類繁多,全球約有 8,000 多種,其中約有 2,000 種在台灣。家裡常見的蜈蚣種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 台灣巨稍蜈蚣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 弓足蜈蚣 (Scolopendra dehaani)
- 紅頭蜈蚣 (Scolopocryptops rubiginosus)
- 台灣長顎蜈蚣 (Ethmostigmus rubripes)
- 環紋蜈蚣 (Scolopocryptops multispinus)
形態特徵
蜈蚣體型修長,身體由許多體節構成,每一節都有一對步足。頭部有一對觸角和一對複眼。蜈蚣的體色通常呈黑褐色或紅褐色,有些種類帶有斑紋。
習性
蜈蚣喜歡潮濕陰暗的環境,通常棲息在石頭底下、落葉堆中、牆縫隙中或排水溝中。蜈蚣是夜行性動物,白天躲藏起來,晚上出來活動。蜈蚣以昆蟲、蜘蛛、蚯蚓等小型動物為食。
毒性
蜈蚣的毒液含有神經毒素,可以造成人類的劇烈疼痛和腫脹反應。如果被蜈蚣咬傷,應立即就醫治療。
防治方法
- 保持家中環境清潔乾燥,減少蜈蚣的棲息場所。
- 使用殺蟲劑定期噴灑蜈蚣經常出沒的地方。
- 使用黏鼠板捕捉蜈蚣。
- 使用矽藻土驅趕蜈蚣。
蜈蚣對人體的影響
蜈蚣雖然有毒,但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如果被蜈蚣咬傷,應立即就醫治療。蜈蚣對人體的主要影響是造成局部疼痛和腫脹。少數情況下,可能會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甚至致命。
小知識
- 蜈蚣的步足數量是偶數的,每一節都有一對步足。
- 蜈蚣的步速很快,每秒可以移動約 60 釐米。
- 蜈蚣的壽命約為 5-7 年。
表格
蜈蚣種類 | 體長 (cm) | 毒性 | 棲息地 |
---|---|---|---|
台灣巨稍蜈蚣 | 15-20 | 強 | 陰暗潮濕處 |
弓足蜈蚣 | 10-15 | 中度 | 陰暗潮濕處 |
紅頭蜈蚣 | 5-8 | 強 | 陰暗潮濕處 |
台灣長顎蜈蚣 | 5-10 | 中度 | 陰暗潮濕處 |
環紋蜈蚣 | 4-6 | 弱 | 陰暗潮濕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