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偽科學:偽冒科學之名 | 從認知定性的因由探究 | 由日常傳聞撥雲見日
引言
偽科學,自詡科學之流,卻未能達到科學之標準。科學界亟欲揭露其虛假、危害之處,並定義科學本質,諷刺毫無根據之論述。
日常謬誤
傳言紛紛,真偽難辨。硬幣自由落體速度有限,看似合乎科學,然實驗結果令人詫異。金魚記憶力非只有三分鐘,相反,牠們擁有空間感。大黃蜂體型雖龐大,但翅膀面積促使飛行所需升力較小。家蠅壽命並非24小時,其生命期可達數週。鯊魚患癌機率低,並非由於軟骨可作癌症治療替代品,而是源於鯊魚免疫系統特殊。水份補充量非固定八杯,適量飲用其他液體亦可補充所需水份。


人體誤區
身體感覺不只五種,更有痛覺、温覺、平衡感等。老鼠並非偏愛乳酪,甚至可能厭惡花生醬。水果蔬菜攝入量並非嚴格要求,適度攝取仍有益身體。所謂「超級食物」並無神奇功效,均衡飲食才是健康之道。味精無害,甚至能提升食物鮮味。酒精不抵禦寒意,反而會削弱人體調節體温能力。腦容量使用率非10%,各區域皆有其特定功能。糖分不會導致兒童多動症,此乃心理學「確認偏差」所致。舌頭並無專屬味覺分佈區域。咖啡因並不會導致整體失水量增加。
科學與偽科學
偽科學自稱為科學,卻缺乏科學方法之嚴謹。過度依賴證實,忽視反駁。缺乏公開認同,系統化理論驗證。當領域無法符合科學研究規範時,即稱之為偽科學。科學透過實驗探究物理世界,不同於宗教、神學、靈性。大眾科學可能無法達到科學標準,甚至混淆科學與偽科學界線。
偽科學識別
可證偽性是科學與偽科學之分界。偽科學理論長期停滯,支持者無視理論缺失。非科學領域與偽科學之區隔在於信仰性質與研究方法。科學家認為明確區分科學與非科學是不可能的。
偽科學史
偽科學是長久存在的思想體系,自稱科學卻無法達到相應標準。科學與偽科學有時難以區分,可證偽性為其劃分界線之一。許多偽科學倖存下來,歸因於信徒的固執、盛行迷思和人氣因素。
偽科學在現代
現代社會充斥著偽科學,反映公眾對科學的無知。超自然現象不屬於科學,但披著科學外衣宣揚超自然理論則屬偽科學。宗教信仰不屬於偽科學,但聲稱可以科學驗證則成偽科學。軼事證據缺乏科學性,不能作為可靠證據。
偽科學泛濫
偽科學在美國泛濫,危害不容忽視。教育不足導致其廣為流傳。美國研究發現,約三分之一成年人認為占星術是科學。
偽科學範例:揭開虛假訊息的偽裝
偽科學是指冒充科學或利用科學術語為證據,但缺乏科學支持或證據的論述或理論。這些論述往往利用似是而非的説法和聳動的手法,企圖誤導公眾,並可能對個人或社會造成危害。
以下列舉常見的偽科學範例:
分類 | 偽科學範例 |
---|---|
健康療法 | 同類療法、水晶療法、順勢療法 |
超自然現象 | 占星學、外星人綁架、靈媒通靈 |
替代醫學 | 奇蹟油、芳香療法、磁力治療 |
陰謀論 | 反疫苗陰謀論、9/11 陰謀論、羅斯威爾事件 |
心理學 | 催眠療法、夢境解析、星座性格分析 |
偽科學的常見特徵
- 缺乏證據:沒有可靠而可驗證的科學證據支持其主張。
- 錯誤的推理:使用邏輯謬誤、誇大其詞和選擇性證據來支持其論述。
- 情緒化語言:利用恐懼、希望或其他情緒來吸引關注和影響意見。
- 缺乏透明度:研究方法和證據來源不明確或保密。
- 反科學態度:拒絕科學方法,並排斥與其主張相悖的科學證據。
偽科學的危害
偽科學的傳播會對個人和社會造成以下危害:
- 誤導公眾:虛假訊息會誤導公眾,破壞對科學和專家信心的基礎。
- 耽誤治療:錯誤的健康資訊可能會導致患者延誤或拒絕接受有效的治療,危及自身健康。
- 社會動盪:陰謀論和其他偽科學思想會煽動恐懼、偏見和社會分裂。
- 科學研究受阻:偽科學浪費研究經費和人力,阻礙真正科學進步。
辨別偽科學的方法
辨別偽科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 質疑證據:要求提出可靠且可驗證的證據。
- 檢查推理:分析其論證邏輯是否嚴謹,是否存在謬誤。
- 查閲信譽良好的來源:諮詢科學期刊、公共衞生機構或醫學組織提供的資訊。
- 保持批判思維:獨立思考,不要輕易相信華而不實或情緒化的主張。
結論
偽科學是對科學和社會的毒瘤。識別和揭穿偽科學對於維護公眾健康和福祉至關重要。透過培養批判思維和對科學證據的尊重,我們可以避免虛假訊息的誤導,並為一個基於事實和理性的社會做出貢獻。
延伸閲讀…
偽科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偽科學-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