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紀元之演變與現代用法
隨著[基督紀年(C.E.)]的日益普及,其宗教色彩日漸淡化。為此,學者們採用了[公元(Common Era)]和[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的説法,淡化了C.E.與B.C.的宗教意涵。
最早使用C.E.並推廣其應用的神學家是狄奧尼修斯·伊希格斯,其在西元525年提出以耶穌降生之年作為紀年起點,取名[主之年(Anno Domini,縮寫A.D.)],但後世學者更正其誤差,將耶穌誕辰約定於公元前7至4年間。
傳統紀年中,公元前用[基督前(Before Christ)]的縮寫B.C.表示,公元後則用A.D.表示;然而,現代人普遍使用B.C.E.和C.E.取代B.C.和A.D.,以示公曆紀元的普遍性。
紀年方法 | 縮寫 | 説明 |
---|---|---|
公元 | C.E. | 公元紀元 |
公元前 | B.C.E. | 公元紀元前 |
紀元後 | A.D. | 主之年(已漸漸少用) |
紀元前 | B.C. | 基督前(已漸漸少用) |
值得注意的是,C.E.有時仍被部分人士視為[基督紀年(Christian Era)]的縮寫,但其現代通用意涵仍為公元。
文章內容目錄
主前意思:揭開歷史時間軸的秘密
主前(Before Christ),簡稱 BC,是一種用於標示時間的術語,指在耶穌基督誕生前的時間。它是沿用已久的紀元系統,常與公元(After Christ,簡稱 AD)搭配使用,以劃分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範圍。
歷史緣由
主前紀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當時基督教被奉為羅馬帝國的國教。為了統一時間計算方式,教宗格列哥里十三世於 1582 年制定了格里曆,將耶穌基督的誕生作為紀元起始點。因此,主前的意思即為耶穌基督誕生的前夕。
特徵和應用
主前紀元具有以下特徵:
- 以耶穌基督誕生為基點劃分時間
- 以「主前」或「BC」表示時間範圍
- 數字表示的年份依序倒數,越小表示年份越早
- 常與公元紀元併用,形成完整的時間軸
主前紀元廣泛應用於歷史學、考古學等學科,幫助研究人員和學者確定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並推斷人類文明的發展脈絡。
舉例説明
下表顯示幾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標示其主前和公元對應年份:
歷史事件 | 主前 | 公元 |
---|---|---|
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即位 | 主前 1479 年 | 公元前 1479 年 |
波斯帝國興起 | 主前 550 年 | 公元前 550 年 |
希臘波斯戰爭 | 主前 492-449 年 | 公元前 492-449 年 |
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 | 主前 334 年 | 公元前 334 年 |
羅馬共和國建立 | 主前 509 年 | 公元前 509 年 |
計算方式
為了計算特定的主前年份,可以遵循以下公式:
公元年份 – 1 = 主前年份
例如:
* 公元前 100 年 = 公元 101 年 – 1
* 主前 500 年 = 公元 501 年 – 1
注意事項
使用主前紀元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延伸閲讀…
基督紀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主前
- 不要將「主前」與「基督前」混淆,兩者在意義上並無區別。
- 在一些文化和宗教傳統中,可能使用不同的紀元系統,例如穆斯林曆或猶太曆。
- 當主前年份為 0 時,應標示為「主前 1 年」,而非「公元 1 年」或「公元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