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在查「许 攸 注音」,想了解這位三國人物的名字怎麼唸。其實許攸的注音是「ㄒㄩˇ ㄧㄡ」,在台灣我們習慣用注音符號來標示發音,這跟香港用的粵語拼音不太一樣。許攸這個名字在三國演義裡出現過,他是曹操的謀士,雖然戲份不多但卻是個關鍵人物。
說到許攸的名字,「攸」這個字在現代不常見,但其實很有意思。根據漢典解釋,「攸」有「所」的意思,像是「性命攸關」就是從這裡來的。許攸的名字組合起來,給人一種深謀遠慮的感覺,跟他在歷史上給曹操獻計的形象還蠻符合的。
下面整理一個簡單的表格,幫大家快速掌握許攸的相關資訊:
項目 | 內容 |
---|---|
姓名 | 許攸 |
注音 | ㄒㄩˇ ㄧㄡ |
年代 | 東漢末年 |
身份 | 謀士 |
著名事蹟 | 官渡之戰獻計火燒烏巢 |
許攸這個人在職場上其實很有代表性。有篇文章提到他用7年時間驗證的職場潛規則,雖然是現代人寫的,但放在許攸身上意外地合適。比如說他在袁紹那邊不得志,跳槽到曹操陣營後才發揮所長,這跟現在很多人換工作求發展的情況很像。他的名字「攸」也有「長遠」的意思,或許暗示著做事要看長遠,不能只看眼前。
想多了解許攸的話,可以查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這個網站,裡面有詳細的歷史資料。不過要提醒的是,三國演義是小說,跟正史《三國志》記載的許攸可能有些出入。像演義裡寫他被許褚殺掉,但實際上死因沒那麼戲劇性。這些細節差異也讓研究歷史變得更有趣。
許攸是誰?三國時期這位謀士你認識嗎?說到三國時代的謀士,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諸葛亮、司馬懿這些大咖,但其實還有很多低調卻影響歷史走向的關鍵人物,許攸就是其中之一。這位老兄雖然名氣沒那麼響亮,但在官渡之戰中可是扮演了超級重要的角色,今天就來聊聊這位容易被忽略的三國幕後推手。
許攸原本是袁紹陣營的謀士,跟田豐、沮授這些大謀士同個團隊。這個人最特別的地方在於他超級了解曹操的底細,因為他跟曹操年輕時就是好朋友!後來因為在袁紹那邊不得志,加上家人犯法被抓,一氣之下就跳槽到曹操那邊去了。這一跳可不得了,直接改變了官渡之戰的結局。他告訴曹操袁紹軍糧藏在烏巢的情報,讓曹操能發動奇襲,一舉扭轉戰局。
基本資料 | 詳細內容 |
---|---|
出生地 | 南陽郡 |
效力勢力 | 袁紹→曹操 |
重要事蹟 | 獻計火燒烏巢 |
最終下場 | 被許褚所殺 |
說到許攸這個人的性格,可以用「聰明但很囂張」來形容。他幫曹操打贏官渡之戰後,整個人都膨脹了,常常當眾叫曹操的小名「阿瞞」,還到處炫耀說沒有他曹操就完蛋了。這種態度當然讓曹操很不爽,最後就被許褚給宰了。其實他如果低調一點,憑他的功勞在三國混個好位置絕對沒問題,只能說性格決定命運啊。
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把許攸描寫得更戲劇化,增加了不少虛構情節。像是他投奔曹操時,曹操光著腳跑出來迎接的橋段,雖然史書沒記載,但這個畫面感超強的場景讓讀者印象深刻。正史中的許攸雖然沒那麼多戲,但他確實是改變三國格局的關鍵人物之一,沒有他的叛變,曹操可能就打不贏官渡之戰,後來的三國鼎立局面也許就不會出現了。
最近有朋友在問「許攸的注音怎麼唸?ㄒㄩˇ ㄧㄡ其實很簡單」,這個三國人物的名字確實常讓人猶豫要不要捲舌。今天就來聊聊這個有趣的注音問題,順便分享幾個容易唸錯的三國人名,保證下次你跟朋友聊歷史時不會再卡住!
先來看許攸這個名字的發音細節。很多人會疑惑「攸」字到底要不要捲舌,其實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攸」的標準讀音就是輕聲的「ㄧㄡ」,跟「悠」同音。這裡整理幾個常見疑問:
字詞 | 正確注音 | 常見錯誤 |
---|---|---|
許攸 | ㄒㄩˇ ㄧㄡ | ㄒㄩˇ ㄧㄡˊ |
荀彧 | ㄒㄩㄣˊ ㄩˋ | ㄒㄩㄣˊ ㄏㄨㄛˋ |
劉禪 | ㄌㄧㄡˊ ㄕㄢˋ | ㄌㄧㄡˊ ㄔㄢˊ |
說到三國人物名字,真的超多陷阱的啦!像「荀彧」的「彧」常被唸成「或」,其實正確讀音是「ㄩˋ」,意思是文采斐然的意思。還有「劉禪」的「禪」在當名字時要唸「ㄕㄢˋ」,跟「禪讓」的讀音不同。這些細節雖然小,但唸對的話整個專業度就出來了啊!
另外要提醒的是,台灣的注音系統跟中國的拼音確實有些差異。比如「許」在台灣唸「ㄒㄩˇ」,但在拼音是「xǔ」,雖然發音相近但系統不同。這種時候查教育部辭典最準,畢竟我們從小學的就是這套注音系統嘛!
為什麼許攸會背叛袁紹?歷史真相大揭秘
講到三國時期嘅謀士許攸,大家都會諗起佢突然轉投曹操嘅決定。其實呢件事背後有幾個關鍵原因,唔單止係表面睇到嘅「意見不合」咁簡單。許攸作為袁紹陣營嘅核心參謀,點解會選擇喺官渡之戰緊要關頭倒戈?等我哋一齊睇睇歷史記載同埋當時嘅局勢。
首先,許攸同袁紹嘅關係早就出現裂痕。根據《三國志》記載,許攸曾經多次提出重要戰略,但袁紹都冇採納,特別係建議趁曹操攻打劉備時偷襲許昌呢條計謀。更重要嘅係,許攸嘅家人喺鄴城犯法被審配收監,袁紹不但冇幫手疏通,反而冷處理,讓許攸覺得心寒。呢種長期積累嘅不滿,成為背叛嘅導火線。
當時兩軍對峙嘅實際情況:
因素 | 袁紹方狀況 | 曹操方狀況 |
---|---|---|
糧草補給 | 後勤線長易被截 | 許昌屯田制供應穩定 |
內部團結 | 派系鬥爭嚴重 | 領導核心高度集中 |
謀士待遇 | 計謀常被忽視 | 郭嘉等獲充分信任 |
另外有個少人提嘅細節,許攸其實同曹操係舊識,年輕時一齊混過洛陽嘅公子圈。呢層關係讓佢轉投曹營時有基本信任基礎。加上官渡戰況膠著,袁紹十萬大軍久攻不下,許攸作為後勤專家,清楚知道袁軍糧草最多撐到月底,而曹操雖然兵力薄弱,但採納荀彧建議採取守勢,明顯更有勝算。
許攸嘅背叛唔係一時衝動,而係經過利害計算。佢帶去嘅烏巢糧倉情報直接導致袁紹大敗,可見佢對袁軍弱點瞭如指掌。有學者認為,如果袁紹肯聽許攸早前嘅建議先取許昌,或者善待其家人,歷史可能會改寫。呢件事亦反映當時謀士嘅現實考量——良禽擇木而棲,特別係亂世中人才流動本來就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