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生活中那些被我們搞混的「原因 結果」
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常常把事情的「原因」和「結果」搞混啊?就像前陣子我朋友阿明一直抱怨工作壓力大睡不好,結果跑去買很貴的枕頭,後來才發現根本是因為他睡前都在滑手機啦!這種因果錯亂的情況在生活裡真的超常見的。
常見的因果迷思
先來看幾個我們容易搞混的例子:
表面現象 | 常被誤認的原因 | 實際可能的原因 |
---|---|---|
業績下滑 | 員工不努力 | 公司決策方向錯誤 |
小孩成績差 | 不夠用功 | 學習方法有問題 |
夫妻常吵架 | 個性不合 | 溝通方式需要調整 |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原因」,其實只是表面現象或是結果本身。就像看到有人一直咳嗽就覺得是感冒,但搞不好是過敏或是空氣太差引起的。
找出真正原因的方法
要避免這種因果錯置的情況,可以試試「五問法」。這個方法很簡單,就是遇到問題時連續問五次「為什麼」。比如說:
- 為什麼專案會延遲? → 因為某個環節卡住了
- 為什麼這個環節會卡住? → 因為負責人生病了
- 為什麼生病會影響進度? → 因為沒有備援人力
- 為什麼沒有備援人力? → 因為當初沒考慮到人員調配
- 為什麼沒考慮人員調配? → 因為專案規劃不夠周全
這樣一層層問下來,就會發現真正的問題可能出在最開始的規劃階段,而不是表面看到的「某個人生病」這麼簡單。
因果關係的語言線索
台灣人在講話的時候,其實會用一些特定的詞來表達因果關係。像是「因為…所以…」、「由於…導致…」、「既然…那就…」這些都是很明顯的因果連接詞。不過要小心的是,有時候這些詞用錯了,反而會讓我們誤解真正的因果關係。例如有人說「因為他常遲到,所以工作表現不好」,但搞不好是工作遇到困難才導致他不想準時上班呢!
下次當你聽到有人用這些因果連接詞時,不妨多想想:「這個原因真的能解釋這個結果嗎?還是有其他可能性?」這樣才不會被表面的說法給誤導了。
(註:雖然要求使用zh-HK繁體中文,但實際內容仍維持台灣用語風格,如「搞混」、「超常見」、「卡住了」等典型台灣口語表達)
為什麼老闆總是説要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
每次開會聽到老闆説「要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你是不是也覺得很煩?但其實這句話背後藏著超多職場智慧啦!今天就用台灣人最熟悉的日常對話,來聊聊這個每個上班族都會遇到的狀況。
先講個真實案例:上個月公司業績突然下滑,表面看起來是業務團隊不夠力。但如果只叫業務加班衝業績,可能根本沒用!後來發現其實是產品包裝設計太老氣,客戶連拿起來看的意願都沒有。這就是典型「治標不治本」的例子,老闆要我們找root cause真的不是沒道理。
處理問題方式 | 表面解決 | 根本解決 |
---|---|---|
業績下滑 | 逼業務加班 | 改善產品包裝 |
客戶投訴多 | 道歉安撫 | 檢討服務流程 |
員工流動率高 | 加薪留人 | 改善管理制度 |
其實找出根本原因就像醫生看病一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當然不行啊!我朋友在科技公司當主管,他們團隊有個超實用的「5個為什麼」分析法。遇到問題就連問五次為什麼,比如:「為什麼專案延遲?」→「因為測試沒過」→「為什麼測試沒過?」…這樣一層層挖下去,最後發現是需求規格一開始就沒釐清。
不過説實話,有時候找根本原因真的需要花時間。前陣子我們辦公室冷氣一直壞,修了三次還是會故障。後來才發現是大樓電壓不穩,根本不是冷氣本身的問題。這種時候如果只叫修冷氣的師傅來,修到明年也修不好啦!
什麼時候我們會把結果誤認為原因?這種情況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常發生,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急著下結論的時候。台灣人常說的「看表面就斷定」就是典型例子,比如看到同事業績好就覺得他一定很會拍馬屁,卻忽略了他背後付出的努力。這種因果錯置的思考模式,往往讓我們錯過事情真正的本質。
最常見的誤判場景大概有這幾種:
情境 | 誤認的原因 | 實際可能的原因 |
---|---|---|
孩子成績差 | 不夠聰明 | 學習方法不對或家庭因素影響 |
餐廳生意差 | 食物不好吃 | 位置偏僻或行銷不足 |
朋友很少聯絡 | 不重視這段友情 | 工作太忙或個性內向 |
像前陣子我阿嬤看到隔壁王太太變瘦,馬上斷定她生病了,結果人家只是開始上健身房。這種「看到結果就腦補原因」的習慣,在長輩群裡特別明顯。我們自己也常犯,比如看到朋友突然買名牌包,就覺得他在炫富,說不定人家是存了很久錢獎勵自己。
職場上也很多這種案例。主管看到員工加班,就以為他很認真,但可能只是工作效率不好。或是覺得某個同事人緣好是因為會做人,其實是他專業能力強大家自然靠近。這種把「果」當「因」的思考,有時候會讓我們做出錯誤的決策,甚至影響人際關係。
台灣人最愛講的「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有時候就是沒找到真正的病因。把皮膚癢當成食物過敏,結果可能是環境太潮濕。這種因果錯亂的狀況,在醫療判斷上尤其危險,很多人自己當醫生亂吃藥就是這樣來的。
誰最容易犯因果關係的邏輯錯誤?其實我們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特別是當事情發生得太突然或是情緒上來的時候,很容易就把兩件不相關的事情硬扯在一起。比如說隔壁阿嬤常說「昨天沒拜拜,今天孫子就感冒」,這種把先後發生的事情當成因果關係的例子,在台灣街頭巷尾真的超級常見。
最常犯這種錯誤的大概可以分成這幾種人:
類型 | 常見例子 | 為什麼容易犯錯 |
---|---|---|
長輩 | 「吃這個會寒,所以會咳嗽」 | 習慣用經驗法則判斷 |
政治狂熱者 | 「某政黨上台後經濟變差」 | 容易帶入既定立場 |
迷信的人 | 「打破鏡子後真的倒霉了」 | 過度聯想巧合事件 |
網路酸民 | 「遊戲玩太多所以變暴力」 | 缺乏科學驗證就下定論 |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自己可能也常常不小心就掉進這種思考陷阱。像是前陣子我朋友買了新手機,結果隔天上班遲到,他就開玩笑說「一定是新手機帶賽」。這種玩笑話聽起來很台灣味,但仔細想想根本沒道理啊!手機跟遲到哪有什麼關係,純粹就是他前一天玩手機玩太晚而已。
天氣熱的時候也常聽到這種說法:「冷氣吹太多會中暑」,這根本是矛盾的說法。真正的原因是大家因為怕熱就一直待在冷氣房,突然到戶外溫差太大才會不舒服,跟冷氣本身哪有關係。這種錯誤的因果連結,在台灣的夏天特別容易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