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YouTube上看到好多人在討論「四方圖」這個概念,原來是一種超實用的圖像處理技巧。簡單來說就是把一張圖片分成四個象限來分析,對於設計師或是社群小編來說真的超好用,可以快速檢查構圖平衡度跟視覺焦點位置。
說到四方圖的應用,其實跟我們平常看YouTube影片的習慣也有關係。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那些點閱率高的影片封面,主角通常都會放在特定象限?我整理了一個簡單表格來說明:
象限位置 | 適合放置內容 | 常見應用場景 |
---|---|---|
左上 | 品牌LOGO | 企業宣傳影片 |
右上 | 主角特寫 | 開箱影片 |
左下 | 輔助文字 | 教學影片 |
右下 | 行動呼籲 | 促銷廣告 |
現在很多YouTuber都會用這個方法來優化封面,畢竟在手機上滑到的時候,第一眼的印象超級重要。我自己試著把舊影片的封面重新用四方圖原理調整過,點擊率真的提升了快20%,超神奇的啦!
除了YouTube之外,這種四方構圖法在Instagram限動或是Facebook貼文也很有用。特別是現在大家用手機看內容的時間越來越多,畫面那麼小,更要懂得把重點放在對的位置。我發現把商品照片的主體放在右上方象限,轉換率特別好,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是右撇子,視線會自然往那邊偏吧。
最近還看到有人把四方圖應用在找附近店家,像那個「Trouver le Point Relais & Locker proche de chez moi」的服務,就是把地圖切成四個區域來顯示最近的取貨點,比傳統列表清楚多了。這種UI設計概念其實跟四方圖的原理很像,都是要讓資訊更好被消化吸收。
最近FB跟IG都被「1. 四方圖是什麼?台灣人都在用的新工具」洗版啦!這個看起來像九宮格簡化版的排版神器,其實是讓照片瞬間變高級的懶人法寶。不用再苦惱怎麼裁切圖片,只要把4張照片丟進去,系統自動幫你排成完美比例,連長輩圖都能變得超有質感,難怪從大學生到阿嬤都在瘋傳。
先來看看四方圖跟傳統拼圖的差別:
比較項目 | 四方圖 | 傳統拼圖APP |
---|---|---|
操作時間 | 10秒搞定 | 要調位置老半天 |
版面靈活性 | 固定4格但超整齊 | 自由但容易歪掉 |
適合族群 | 懶人/趕時間發文 | 有設計強迫症的人 |
流行程度 | 最近爆紅中 | 一直都有但沒特別火 |
實際用過就知道為什麼大家愛,像是上週末去九份玩,隨手拍的山城夜景、芋圓特寫、貓咪巷跟阿柑姨芋圓,本來每張光線角度都不一樣,用四方圖一拼馬上變專業旅遊貼文。最神奇的是連食物照這種容易NG的題材,因為系統會自動平衡色調,4張滷肉飯照片排起來竟然像美食雜誌內頁。
現在連夜市攤販都跟上這波熱潮,昨天在士林看到炸雞排攤位掛著四方圖菜單,把招牌商品、價格、排隊人潮和特寫鏡頭一次展示清楚,比傳統密密麻麻的文字菜單吸睛100倍。有些店家更聰明,會把優惠資訊藏在第4格,讓人忍不住滑完整組圖片。
最近FB、IG上超多人都在問「2. 為什麼大家都在問四方圖怎麼用?」,其實這跟Instagram最新推出的版面功能有關啦!以前我們發文只能傳單張或長方形照片,現在突然可以一次po四張正方形圖片組成一個大圖,很多台灣網友都玩瘋了,但還是有不少人搞不懂要怎麼用才好看,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實用技巧。
首先要知道四方圖的規格很重要,每張小圖都必須是1:1正方形,建議先用修圖app調整好尺寸再上傳。這邊整理幾個常見問題給大家參考:
問題類型 | 解決方法 | 備註 |
---|---|---|
圖片被裁切 | 先用「正方形裁剪」功能預處理 | 推薦用Canva或美圖秀秀 |
順序排錯 | 上傳前長按圖片拖曳調整 | IG會自動編號1-4 |
色調不統一 | 用同一個濾鏡批次處理 | VSCO的A6濾鏡很百搭 |
其實四方圖最適合用來做「步驟教學」或「前後對比」,像是煮菜步驟、化妝過程這種有順序性的內容。我發現很多台灣美食帳號最近都愛用這招,把食材準備到完成的四個階段排得美美的,看起來就很有質感。不過要提醒的是,手機預覽跟電腦版顯示會有點差異,建議傳之前先用手機確認排版喔!
另外偷偷告訴大家一個小技巧,如果想讓四方圖更有整體感,可以先把四張圖拼成一張大圖當草稿,這樣就能預覽最終效果。很多人不知道IG其實會自動幫你分割,只要上傳時選擇「多張照片」就能輕鬆搞定。最近看到不少台灣網紅用這個功能做穿搭示範,把同一套衣服的正面、背面、側面和細節分開展示,真的超實用的啦!
3. 四方圖何時會派上用場?生活實例分享,這個問題其實跟我們的日常息息相關。四方圖(又稱四象限圖)是一種超實用的工具,它能幫我們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分類,特別適合台灣人喜歡「一目了然」的做事風格。今天就來分享幾個生活中真的會用到的情境,讓你下次遇到類似狀況時可以馬上派上用場!
首先在時間管理上,四方圖根本是救星。把待辦事項分成「緊急又重要」、「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四個象限,工作效率直接翻倍。像我上週就用這個方法整理工作,發現原來很多「看似很忙」的事情其實根本可以晚點做,反而把時間留給真正重要的事。
再來是購物決策也超適合!把想買的東西用「需要vs想要」和「貴vs便宜」來分類,馬上就能看出哪些該買、哪些該放棄。最近想換手機時我就這樣分析:
分類 | 例子 | 決策結果 |
---|---|---|
需要且便宜 | 手機保護貼 | 馬上買 |
需要但貴 | 新手機(舊機已卡頓) | 存錢後再買 |
想要且便宜 | 可愛手機吊飾 | 等特價再考慮 |
想要但貴 | 最新款摺疊機 | 直接放棄 |
家庭事務分配也能用四方圖解決。把家事按「誰擅長」和「誰有空」分類,我們家上個月大掃除就是這樣分工的,結果比往年快了兩小時完成。媽媽擅長整理衣物但那天要加班,就由放假在家的妹妹負責衣櫃;爸爸力氣大但那天有會議,搬重物的時間就改到晚上等他回來再做。這種視覺化的分工法真的讓溝通變超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