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對台灣來說是個充滿轉變的年代,那時候台灣剛經歷完戰後重建,社會正在慢慢恢復元氣。記得老一輩常說,那時候買米還要配給,街上到處都是騎腳踏車的人,摩托車可是奢侈品呢!今天就來聊聊1959年前後台灣發生的那些大小事。
先來說說經濟方面,1959年台灣的農產品外銷正熱,香蕉、砂糖都是賺外匯的主力。那時候中南部很多農家都改種香蕉,因為價格好嘛!不過也因為這樣,後來發生「香蕉過剩危機」,價格暴跌讓農民叫苦連天。這邊整理個簡單的表格,看看當時主要農產品的產量:
農產品 | 1959年產量 | 主要產地 |
---|---|---|
香蕉 | 約20萬公噸 | 高雄、屏東 |
砂糖 | 約80萬公噸 | 台南、嘉義 |
稻米 | 約180萬公噸 | 全台各地 |
生活方面可有趣了,1959年台灣第一家電視台「台視」還沒成立(要等到1962年),大家娛樂主要靠收音機和野台戲。那時候最紅的廣播劇是《阿三哥與大嬸婆》,幾乎家家戶戶都在聽。電影院開始流行,但票價對一般人來說還是貴,看場電影要存好久的零用錢呢!
說到1959年不能不提八七水災,那年8月7日颱風帶來超大豪雨,中南部淹得一塌糊塗。我阿公常說,那時候水淹到二樓高,他們家住透天厝的都要躲到閣樓去。這場水災後來促使政府開始重視防洪工程,也算是個轉機啦。
教育方面,1959年台灣的大學還很少,能讀到高中就算很厲害了。那時候聯考剛開始沒幾年,競爭就超級激烈,補習班也開始冒出頭來。有趣的是,當時最熱門的科系是農學院和工學院,因為政府正在推動經濟建設,需要這方面的人才。
1959年台灣發生哪些重大事件?老一輩最難忘的回憶,對許多經歷過那個年代的長輩來說,真的是充滿故事的一年。那時候台灣剛從戰後復甦不久,社會正在轉型,發生了不少影響深遠的事情,現在聽老人家講古都還是津津有味。
說到1959年的大事,八七水災絕對是讓全台震撼的天災。那年8月7日開始連續下了三天暴雨,中南部淹成一片汪洋,災情超級嚴重。老一輩常說那時候水淹到二樓高,很多人連家當都來不及搬就逃命去了。這場水災造成超過600人死亡,是台灣戰後最慘的水患之一,也讓政府開始重視防洪建設。
同一年台灣的經濟也有重要發展,美援還在持續幫助台灣建設。當時開始推動「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為後來的經濟起飛打下基礎。鄉下阿公阿嬤常回憶說,那時候雖然生活辛苦,但看到馬路一條條蓋起來、工廠慢慢變多,就覺得日子有希望。
重大事件 | 發生時間 | 影響範圍 |
---|---|---|
八七水災 | 1959年8月 | 全台,中南部最嚴重 |
十九點財經改革 | 1959年全年 | 全台經濟政策 |
第一屆金馬獎 | 1959年10月 | 文化娛樂產業 |
文化方面,第一屆金馬獎在1959年舉辦,成為華語影壇的重要里程碑。老一輩影迷都記得那時候看國片是最大的娛樂,戲院總是擠滿人。得獎的《蕩婦與聖女》現在聽起來片名很古早味,但在當時可是引起不少討論的話題作。
那年的日常生活也很有趣,台灣剛開始有電視機,雖然只有台視一家電視台,而且節目很少,但已經讓大家覺得好新奇。鄉下地方要是哪戶人家買了電視,晚上整條街的人都會擠過去看,變成另類的社區活動中心。現在聽老人家講這些往事,都覺得特別有味道。
1959年八七水災如何改變台灣?災後重建全記錄
1959年8月7日,台灣中南部遭遇史上最嚴重的洪災,這場被稱為「八七水災」的災難不僅帶走數百條人命,更徹底改變了台灣的防災思維與基礎建設。當時連續三天暴雨讓濁水溪、大肚溪等河流潰堤,農田、房舍全泡在水裡,災情慘重到連鐵軌都被沖走,台中到高雄的交通完全中斷。
災後政府緊急成立「八七水災重建委員會」,投入大量資源進行重建。最關鍵的是開始大規模興建防洪工程,像是加高堤防、疏濬河道,這些措施讓後來的颱風季節減輕不少災害。同時也推動「三七五減租」等土地改革,幫助農民恢復生計。
重建項目 | 具體措施 | 影響範圍 |
---|---|---|
防洪工程 | 堤防加高、河道疏濬 | 中南部主要河川流域 |
農地復耕 | 提供種子肥料補助 | 受災農戶約5萬戶 |
房屋重建 | 興建臨時組合屋 | 全台災民安置 |
交通修復 | 鐵公路緊急搶修 | 中南部運輸動脈 |
民間自救力量也在這次災難中展現,各地廟宇、教會開放收容災民,企業捐錢捐物資,這種「患難見真情」的凝聚力成為台灣社會的重要記憶。水災過後,政府更重視氣象預報與災害防救體系,可以說是台灣防災史上的轉捩點。
重建過程中,許多受災戶被迫遷往高地或新社區,意外促成台中、彰化一帶的都市擴張。當時搭建的臨時組合屋,後來有不少變成永久住宅區,形成特殊的聚落景觀。這些改變都默默影響著台灣後來的城鄉發展。
1959年誰在台灣最紅?當年娛樂圈風雲人物盤點
1959年的台灣娛樂圈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當時的明星們用歌聲與演技陪伴著台灣人度過戰後重建的歲月。那個年代沒有網路、沒有社群媒體,明星的人氣全靠廣播、電影和現場演出累積,能紅起來的都是真材實料的實力派。
說到當年的風雲人物,絕對不能不提「寶島歌后」紀露霞,她那首《黃昏嶺》紅遍大街小巷,連路邊攤都在放。還有「台灣美空雲雀」之稱的文夏,他的《媽媽請你也保重》唱出無數遊子的心聲,到現在還是經典。電影圈則是「台語片天王」歐威的天下,他主演的《王哥柳哥遊台灣》系列電影場場爆滿,堪稱最早的台灣本土喜劇IP。
人物 | 代表作 | 活躍領域 |
---|---|---|
紀露霞 | 《黃昏嶺》 | 歌唱 |
文夏 | 《媽媽請你也保重》 | 歌唱 |
歐威 | 《王哥柳哥遊台灣》 | 電影 |
張美瑤 | 《阿三哥出馬》 | 電影 |
除了這些大明星,當時的秀場文化也很興盛,像「黑貓歌舞團」就是許多藝人的搖籃。那時候的表演者個個身懷絕技,既要會唱又要會演,還要能跟觀眾互動,跟現在的偶像訓練生完全是不同世界。電台主持人也是當紅炸子雞,他們用聲音陪伴聽眾度過無數夜晚,有些人氣DJ收到的粉絲信件多到要用麻袋裝。
1959年的娛樂圈雖然沒有現在的華麗包裝,但那份真摯與熱情反而更讓人懷念。當年的明星們用生命在表演,他們的故事就像老唱片一樣,越陳越香。